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苑举勇 郭丹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 250100

一、改革背景与核心挑战

山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质量矛盾突出:

1. 产教协同不足。省内技工院校企业深度合作率不足 35% ,课程与产业技术迭代脱节;

2. 实践能力薄弱。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岗位胜任力与企业期望差距达 42% ;

3. 支撑体系缺位。双师型教师占比仅 45% ,实训设备更新周期超 5 年。依托人社部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山东在 36 所院校开展试点,但仍面临企业参与浅层化、课程转化不科学、教学环境滞后等瓶颈。

二、包含四大核心路径的模式创新

(一)构建“三级进阶”企业参与机制

1. 基础资源层,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推动企业捐赠设备、开放实习岗位。如歌尔集团向10 所院校提供VR 生产线用于教学。

2. 过程嵌入层,推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企业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实施。典型案例为海尔集团与青岛技师学院共建课程体系,企业导师承担40% 实践课时。

3. 协同创新层,共建实体化产业学院,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定向培养。潍柴动力与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联合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入学即入企”。

(二)开发“六步转化”课程体系

1. 职业需求映射,对接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十强产业”岗位能力图谱;

2. 典型任务提炼,通过 BAG 分析法提取 32 项核心工作任务(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诊断);

3. 能力矩阵构建,融合专业技能、数字素养与绿色技术能力;

4. 学习领域转化,开发省级一体化课程标准;

5. 情境化教学设计,基于企业真实案例设计项目任

6. 动态优化机制,建立课程年度更新制度,技术同步周期压缩至1 年。

(三)创设“五维融合”教学环境

1. 职业情境重构,在省属、市属技师学院等试点单位还原企业6S 管理规范;

2. 功能空间整合,建设“理论- 实操- 研讨”三区一体学习工作站;

3. 智能技术赋能,应用VR/AR 故障模拟系统;

4. 企业管理移植,引入ISO 质量管理流程至实训环节

5. 资源开放共享,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年服务社会培训2 万人次。

(四)实施“三维能力”师资培养

1. 能力标准重塑

1)职业实践能力(年均企业实践 ⩾1 个月);

2)课程开发能力(主导 1 门一体化课程建设);

3)行动导向教学能力(掌握 6 类教学方法) 。

2. 分层培养体系

1)普及层:线上研修覆盖全省教师;

2)骨干层:以省级工作坊培养种子教师

3)精英层:选拔带头人赴企业挂职。

3. 政策突破,教师职称评审与企业实践成效直接挂钩。

三、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一)改革成果

1. 企业深度参与率显著提升;

2. 一体化课程覆盖率逐渐普及;

3. 毕业生雇主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山东路径”推广价值

1. 政策转化,企业三级参与机制纳入上级文件推广应用;

2. 模式输出,课程六步构建法推广至全省多数公办技工院校;

3. 生态构建,形成“政府引导- 校企主体- 行业协同”的可持续改革机制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四大创新路径:

1. 企业参与的三级进阶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耦合;

2. 六步课程转化法打通产业需求到教学的通道;

3. 五维教学环境创设职业化学习生态;

4. 三维师资培养破解能力转型瓶颈。

实践验证该模式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未来需深化省级统筹机制,拓展产教融合政策覆盖面,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社厅《山东省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改革行动计划》[Z]2023。

[2] 赵志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在山东的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

[3] 青岛技师学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白皮书》[R]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