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白菜种植管理与病虫害综合防控研究

作者

李鹏杰

宾县经建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421

引言

白菜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种植期间,受多种病虫害影响,易造成减产与品质下降。加强种植管理,推广综合防控措施,已成为提升白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白菜生长特性及种植技术

1.1 白菜作物性质分析

白菜属十字花科,是典型的二年生植物,但在农业种植中一般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受品种、气候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白菜的生长周期一般为 60~120 天。白菜生长过程有较高的光照和温度要求,合适的温度为15qC~20qC 。同时,白菜根系发达,偏好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

1.2 种植技术

白菜种植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阶段都需科学种植,精心管理。播种阶段,需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方式,一般春季和秋季是白菜的最佳播种季节。可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法种植,出苗率较高 [1]。育苗阶段,控制温度、湿度,促进幼苗快速生长。若外部环境或天气达不到温度、湿度要求,则采用覆盖大棚的方式,移栽时,关键点在于保持根系完整性,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规范间苗、定植、灌溉等环节。另外,会依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满足白菜各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2]。

1.3 各种类白菜的栽培特点

白菜有多类品种,栽培和管理要求因品种而异。以圆白菜为代表的大白菜和以油菜心为代表的小白菜在形态、口感、适应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大白菜体型较大,叶片宽大、厚实,适合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长,小白菜更耐热,适合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种植。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白菜种植常见病虫害及其发生规律

2.1 白菜主要病害

白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多种病害侵害,其中,霜霉病和黑腐病比较常见,且破坏性较强。霜霉病一般由真菌引起,更多发生于湿度较高的环境,其具体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斑点,伴随形成白色霉层。病害直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严重时导致整株植物衰败、死亡。黑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是白菜种植中很常见的致命性疾病,其主要受土壤传播影响。

2.2 白菜主要虫害

白菜生长过程中,虫害对其产值、产量的影响较大。蚜虫、菜青虫是影响白菜生长的两大主要害虫。其中蚜虫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同时容易传播病毒性疾病。蚜虫的繁殖速度极快,在白菜种植区发生之后较难控制。因此,关于蚜虫防治多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菜青虫在幼虫阶段会大量啃食叶片,影响白菜作物的主要食用部位,且因影响卖相而导致白菜作物产品价值受损。菜青虫主要活跃于春秋季节,防治难度较高。

2.3 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白菜病虫害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土壤因素比较突出[3]。当气候变化导致温度、降水急剧变化或不稳定时,容易引起各类病虫害。具体来讲,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下,以霜霉病为代表的真菌性疾病容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环境下各种害虫迅速繁殖,威胁白菜作物健康。从土壤的角度来看,土壤健康直接影响白菜作物抗逆能力。一方面,健康的土壤可为白菜提供充足的养分,维持其健康生长势态。另一方面,良好的土壤结构,以及土壤中合适的微生物群落有助于抑制病原体滋生[4]。

3 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物理防治方法

在白菜种植管理中,物理防治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其主要是采用物理手段,阻止病虫害的发生、扩散。首先,可以设置诱捕器,诱捕不利于白菜生长的害虫。具体来讲,可在田间布置黄色粘虫板,减少田间成虫数量。比如,针对蚜虫、菜青虫的物理防治,一般可使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害虫,降低害虫危害。同时,可以设置防虫网、遮阳网等障碍物,阻止飞行害虫侵入种植区。物理防治方法可以在保护白菜免受害虫侵袭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3.2 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近代农业发展过程的产物,主要是使用以农药为主的杀虫物质,控制病虫害。但必须注意的是,近年来化学防治措施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化学药物容易在消灭虫害的同时污染作物、土壤、地下水源。因此,应遵循科学施药原则,降低药物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的产品,减少药物对非靶标生物的不良影响。同时,合理控制施药时间、频率 [7]。比如在病虫害初期发生时及时施药,在较小范围内进行控制,避免扩散。在作物生长关键期谨慎用药,避免农药超标,影响作物生长。另外,要结合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充分发挥各种药物的作用,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轮换使用各种作用机制的农药,可避免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比如,在菜青虫防治中,可以交替使用 Bt 制剂这类生物农药和以吡虫啉为代表的化学农药,延缓作物药物抗性发展速度。同时要定期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性施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3.3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自然界食物链规律,用害虫的天敌,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环保、可持续,可以规避化学方法容易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在白菜种植区释放瓢虫、寄生蜂等天敌昆虫,抑制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的种群发展。各种害虫天敌可以在白菜种植区的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捕食害虫,同时以寄生的方式控制害虫数量。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保护天敌昆虫栖息环境,提高其存活率。同时,近年来微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微生物制剂作为新兴生物防治手段在病虫害管理中得到重要应用。微生物制剂由草芽孢杆菌、链霉菌等特定菌株组成,可以自然释放代谢产物,抑制病原体,间接感染、杀灭害虫。

3.4 综合管理策略

综合管理策略理念是现代农业科学生产背景下的产物,主要是以多种防治手段结合,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满足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需求。首先,在白菜种植区域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定期观察、记录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判断土壤状况,预测各种风险,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种植户可以和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提高整体种植管理水平。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民培训与宣传,提高相关种植人员对病虫害管理知识的认知,进而让农户成为白菜种植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关大内可组织培训班,结合大量引导教育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各种白菜病虫害的特征、危害,掌握各种防治措施,进而在实际白菜种植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白菜的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中,要综合评估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和实用性,结合现代精准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理念,提升白菜产量、品质,同时减少种植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完善的政策,同时加强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白菜种植管理水平。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白菜种植将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需要在科学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生产更安全、健康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胡 泽 锭 . 大 白 菜 优 质 种 植 技 术 及 病 虫 害 防 治 技 术 [J]. 种 子 科技 ,2024,42(1):86-88.

[2] 沈 雷 定 . 白 菜 种 植 技 术 与 病 虫 害 防 治 措 施 研 究 [J]. 种 子 科技 ,2024,42(1):95-97.

[3] 姚敏 . 白菜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10):148-149.

[4] 周强 . 白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5):158-160.

[5] 张洪立, 张晓龙, 于少利, 等. 大白菜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 ,202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