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新班主任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朱敏华

重庆一中  40003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尤其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任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第一指导者,在推动立德树人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实践方式,在塑造学生品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新任班主任在面对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时,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本文围绕高中新任班主任在班会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会设计与实施方法,以增强班会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支持。

1、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

1.1 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解析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1]。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是立身之本,指的是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智”是立业之基,指的是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指的是身心健康和素质提升;“美”是立心之美,指的是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习压力大、心理波动频繁,需要德育引领来规范情绪和行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对高中生来说,德性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2]。通过在主题班会课程中深入讨论立德树人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

立德树人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念。在主题班会课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道德选择等问题,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2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变化。心理发展上,青少年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波动 [3]。他们在寻求独立的仍依赖同伴关系来建立认同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自身形象、社会评价及人际关系等尤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持与倾听,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行为特点方面,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同伴关系和学校环境等。此时,学生在学习上多呈现内外动机并存的状态,内在兴趣与外部压力常常交替影响他们的活动选择与参与程度。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增强,自控力仍显得不足。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他们需要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与情绪调节能力。这要求班主任在班会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提升自我管理技能。

2、高中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2.1 班会课程的目标与主题设置

班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并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在设计班会课程时应综合考虑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确立班会主题时,应优先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健康、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学业规划等,通过贴近学生的主题,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4]。

主题设置应遵循“具体化、易理解、具启发性”三个原则。选择具体而明确的主题,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讨论内容。例如,关于“诚信”的主题可以聚焦在“校园欺骗现象的反思”,通过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诚信的价值。主题应易于理解,脱离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感受和启示。第三,主题应具备启发性,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讨论。如设置“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主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观点并分享经验。

班主任在设计班会目标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传递,还需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表达 [5]。通过明确班会课程的目标与主题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续的互动活动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使班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

2.2 班会活动的互动性与实践性策略

班会活动的互动性与实践性策略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设计班会活动时,班主任应针对不同主题设置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班会的效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都能有效地活跃班会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互动性策略上,应注重为学生创造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班主任可以通过发放问题卡片、开展“我来问问题”环节等方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班会成为一种开放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实践性策略涉及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德育理念。班主任可以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主题社会实践等,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德育的体会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通过强调班会活动的互动性与实践性,班主任可有效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德育效果。在班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将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本研究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出发,详细探讨了新任高中班主任如何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重点分析了班会课程设计的方法与实施策略。结果显示,通过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了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然而,研究亦指出存在的局限性,如班主任个体差异、学校环境等因素对策略的实施效果可能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学校和背景下的班主任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各种教育环境。此外,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使用也是值得探讨的方向,以更全面地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实现。此项研究对于推进我国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军张晨 . 主题班会课程开发助力班主任专业发展 [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0(08):0062-0062.

[2] 黎德家 . 论班主任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 [J]. 师道:教研 ,2020,(06):173-173.

[3] 王卿 . 高中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课的策略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6(01):102-103.

[4] 杜丽敏 . 浅谈班主任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J]. 语文课内外 ,2020,(12):365-365.

[5] 李雪瑶 . 中职班主任主题班会组织与开展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