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油工程技术类国企宣传工作的创新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珊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200

引言

石油工程国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承担重要角色,其宣传工作不仅是外部形象展示的窗口,也是内部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媒体环境变化和传播逻辑转型,传统宣传方式正面临挑战。如何结合技术特性,创新内容表达与传播机制,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宣传体系,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石油工程国企宣传工作的现状与瓶颈分析

长期以来,石油工程技术类国企的宣传体系存在传播手段单一、内容形式老化、受众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多数宣传仍以内部通报、电视新闻、简报简讯等“自说自话”为主,缺乏对外部公众、青年群体及非专业受众的有效触达,导致宣传效果呈现“圈层化”“内循环”趋势。在新兴平台和多元载体普及的大背景下,这种过于保守的传播方式难以吸引社会关注,也难以增强品牌影响力。同时,宣传工作的技术内容转换能力不强,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工程案例等优势资源未能充分外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宣传素材,造成“有内容却说不出、说出来也听不懂”的传播困境。

此外,宣传组织机制与人才结构也制约着工作创新。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专职宣传人员,宣传任务多由兼岗职工临时承担,导致内容缺乏专业性与策划力。宣传考核评价体系过于重视数量指标,如稿件数量、上报频次等,而对传播效果、受众反馈、互动率等新型传播指标关注不足,影响了宣传创新的积极性和导向性。同时,宣传内容多聚焦于会议报道、表彰通告等常规事务,缺乏围绕工程亮点、人物故事、文化场景的深度挖掘与情感联结,使宣传缺乏温度和共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当前石油工程类国企宣传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二、面向数字传播的宣传内容重构与表达创新

适应数字传播趋势,石油工程类国企宣传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从“发布信息”向“讲好故事”转变。在内容选题上,应跳出传统事务报道的思维框架,围绕“工程有温度”“人物有情感”“技术有趣味”等主题进行策划,深入挖掘现场一线的工程奇观、安全生产的幕后坚守、科研攻关的动人瞬间,通过微纪录片、图解动画、VR 展示等形式进行表达转换,使高深技术实现“通俗翻译”,增强内容的可视化和亲和力。例如,将复杂的钻井工艺流程通过简洁动图表达,辅以故事化旁白叙述,既传递了专业信息,又拉近了与大众的情感距离。

在传播方式上,应加强对多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与精准运营。以企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为基础,联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打造多层级、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同时,推动企业官网、报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内容的一源多端传播,提升传播效率和品牌统一性。在话语体系上,倡导“技术语言转化为人情语言”,通过拟人化叙事、反差性切入、场景化表达等手法,提升内容感染力。在内容产出机制上,可引入“爆款共创”机制,鼓励员工投稿、参与内容共建,打破宣传工作的单一化、机关化倾向,激发基层素材与传播创意的活力。

三、构建全员参与的宣传工作机制与协作模式

宣传不应只是宣传部门的责任,更应成为全员共建、全员共享的文化表达机制。石油工程类国企可通过搭建宣传协同平台,设立“基层通讯员—区域宣传员—总部编辑部”三级联动机制,形成素材采集、内容加工、平台发布的闭环体系,提升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精准性。通过设立项目宣传责任人、开展主题摄影征集、设立“员工短视频挑战赛”等方式激发职工参与热情,增强宣传内容的现场感与群众基础,构建起“人人都是宣传者”的共识。

在人才机制方面,应建立宣传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一方面鼓励宣传干部参与新媒体培训、跨行业采风,提升内容策划、视觉表达与数据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外包合作、校园招聘等形式引入专业视频编辑、文案策划、平台运营人才,补强原有宣传队伍的短板。此外,还需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宣传激励机制,不仅考核内容数量,更重视点击量、转发量、评论率等传播效果指标,引导宣传工作向“内容为王、效果导向”转变。通过制度保障与文化引导的双轮驱动,将宣传从“任务性工作”转变为“价值型工作”,助力企业文化与形象传播双提升。

四、技术导向型国企品牌传播的外部拓展路径

对于石油工程技术类企业而言,宣传工作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塑造专业权威、可信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此过程中,应积极走出“内宣为主”的思维惯性,主动与行业媒体、科研院所、大学及地方政府建立合作传播机制,借助外部话语场放大企业声音,构建跨平台、跨行业的传播生态。可通过承办技术研讨会、开放项目基地参观、发布工程蓝皮书等方式,推动宣传工作从“讲自己”向“被他人讲”转变,提升企业在公众视野中的专业度与影响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企业应提炼出能代表核心技术优势与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与传播口号,统一宣传视觉体系与语言风格,构建具有辨识度的传播形象。围绕重大工程节点、节能减排成果、海外项目拓展等关键内容,开展阶段性宣传攻势,形成“有重点、有节奏、有声势”的外宣格局。同时,要注重受众研究与舆情监测,实时调整传播策略与内容重心,增强品牌传播的适应性与引导力。通过不断拓宽外宣视野、延伸传播触角,推动石油工程类国企实现由“传播单位”向“品牌主体”的战略跃升。

结论

石油工程类国企宣传工作应顺应数字传播趋势,强化内容策划能力与平台运营效率,推动宣传由静态传达向动态互动转型。通过组织机制优化、员工共建参与、品牌外宣联动等路径,提升传播效果与社会认同,实现宣传与企业发展协同共进,助力国企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承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鑫然. 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西华大学,2023.DOI:10.27411/d.cnki.gscgc.2023.000372.

[2] 高嘉敏 . 保密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D]. 天津大学 ,2022.DOI:10.27356/d.cnki.gtjdu.2022.003728.

[3] 刘洋 . 人工智能视域下国企宣传思想文化的路径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09):70-72.

[4] 张晓飞 . 企业管理中新兴媒体的作用和运用措施 [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27(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