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王玉鑫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东黄花川乡中心校 河北省 067606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认知水平的重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阅读浅表化、方法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探索科学、有效的阅读理解培养策略,已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

一、构建多维阅读教学体系夯实理解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教材依赖模式,注重多样化文本类型的引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和思维视野。教材内容固然是教学的核心基础,但仅凭课本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教师应合理选取童话、寓言、科普文章、新闻报道、散文等不同题材的课外文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资源拓展,使学生在不同文体和语境中锻炼语言理解力与审美感受力。这种文本的多样组合,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单一叙述模式的依赖,从而提升其整体阅读迁移能力。

在文本选择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次阅读内容安排是夯实理解能力的关键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语文水平及认知能力,将阅读内容分为基础理解层、重点思辨层与拓展提升层,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级深入文本。基础理解层强调对文章基本信息、情节发展的把握,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框架;重点思辨层注重人物心理、写作意图、语句深意等的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提升层则结合关联文本或现实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一层层递进的内容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阅读方法,更能在不断的理解深化中提升思维深度。

构建科学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体系,对于指导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每一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有明确的训练重点和能力目标,低年级侧重识字与语句感知,中年级聚焦段落理解与内容整合,高年级则逐步过渡到情感推理、文本重组和写作迁移。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踪学生的阅读表现与进步轨迹,动态调整教学重心,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闭环。通过构建多维阅读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也为其日后的学习与思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课堂策略提升阅读思维深度

思维导图作为图形化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通过关键词提取、逻辑结构梳理、层次化内容表达,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文本内容与内部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文章结构进行可视化整理,如提取中心思想、分支主题、重要语句等,帮助其在阅读过程中理清线索、归纳信息。同时,借助导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整体意识,从感性认知逐步过渡到理性建构,有效推动阅读由浅层感知向深层理解转变。思维导图的自主构建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模式,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表达条理性。

问题链设计是深化阅读理解的另一重要教学策略。传统课堂中,教师常以单一问题提问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优化的问题链应以文本核心为中心,按“事实—分析—评价—迁移”四个层级科学设计,形成递进性强、层次清晰的问题体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人物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你怎么看待他的做法—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等问题链,不仅促进学生对内容的剖析,还提升了其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通过连续追问与思维推进,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以问促思、以思促读”的目标,提升课堂思辨密度与教学效能。

语境分析训练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放入具体语境中理解,强化其语言理解的深度与准确性。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对文字进行表层解读,缺乏对情境、人物心理和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教师应通过创设真实语境、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还原作者创作背景和人物行为动机。例如,在分析古诗文时,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情感表达、语言色彩等方面入手,理解字词背后的深意。在现代文教学中,则可结合生活实际构建类比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内化理解。语境分析不仅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共情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是培养高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融合信息化手段增强阅读教学效能

数字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表达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绘本、动态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呈现文本,使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态文字动态化,提升学生的阅读直观感受与理解兴趣。例如,针对文言文、寓言故事等较难理解的篇章,借助动画演绎、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情境感知,增强理解的连贯性。同时,数字资源提供了多种表达方式和交互路径,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了教学的因材施教与个性拓展。

智能平台的引入为教学管理和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常用的智慧教学系统(如希沃白板、智慧课堂等)可实现课前资源推送、课中动态互动、课后数据分析等全流程支持。教师可利用平台布置分层阅读任务,依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和答题轨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的精准反馈机制。同时,平台中的词汇积累、句段赏析、在线讨论等功能,也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学习行为数据,教师能够更科学地掌握学生阅读的薄弱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与指导,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阅读理解质量。

互动工具则在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和提升课堂参与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使用互动答题器、实时弹幕、语音识别评价系统等工具,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即时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增强参与感与思维活跃度。例如,教师在讲解人物性格时可发起快速投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间的讨论与碰撞;在讲评阅读任务时结合语音打分与即时反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阅读成果的认同感。同时,一些在线写作和文本重构工具也能鼓励学生将阅读成果进行创造性表达,形成“读—思—写”一体化的综合语文能力训练链。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全面融合,不仅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升级,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动态、生动、高效的语文阅读学习生态环境。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乎学生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奠基。通过构建多维阅读教学体系、优化课堂策略以及融合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有效提升其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教学实践中需坚持系统性设计与动态化调控相结合,强化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落地应用,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潜能。唯有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路径,方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 周莉 .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2):98-100.

[2] 张 润 德 . 课 外 阅 读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启 迪 与 智 慧( 上 ),2025,(06):47-49.

[3] 宋淑英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