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韦瑶
百色市田东县城东小学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语文教学效果的真正源泉来自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其意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心理品质的成长。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自主的阅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提出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0 万字。作为语文教师也总是对课堂教学投以极大的热情,而忽视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处于被忽视的位置。所以长期以来,语文课出现的是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老师要更新观念,学生也要更新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平和效益,首先要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言”是生活,是贯穿于学生一生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扎进无限的课外阅读空间去。这就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氛围。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扎进无限的课外阅读空间去关注现实、感悟人生。为了创造利于阅读的环境,营造良好带阅读氛围,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里可以布置一些内容有趣的手抄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如《少年报》《趣味科学报》《童话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少儿百科》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书籍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非个个浓厚,如何让他们通向广阔的阅读空间?并非易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是首要的事情。以下是我的做法:
1. 带学生早读。从教室的课外书中选择学生的喜欢的科普,童话,美文、趣事等小短文。和学生一起读,让学生感受到读课外书,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认识的世界,更带给他们一种阅读的乐趣,。
2、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拿去书来阅读,只有老师博览群书,提升知识储备量,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老师在可以在课间阅读适合学生读的书籍,当学生发现老师阅读时,就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就顺势给学生讲讲,书中的有趣知识,故事,并向学生推荐书籍或者直接把书借给学生,约定读后一起交流。这样使学生对课外书产生兴趣。老师和学生读同样的书,经常和学生交流,可以和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孩子读书。课外阅读要和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相结合。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唤起学生的强烈阅读欲望。读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比如:读了课外科普作品,可以进行 1 分钟知识竞赛,学了童话,寓言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平时可以进行摘抄笔记展示,把摘抄页贴在教室展示区分享,课前 3分钟读书收获分享,把自己的书介绍给同学们,也可以随时交流阅读的感受。在实践中,阅读摘抄笔记的展示和同学间任何时间的交流非常受同学们欢迎。读书笔记因为她短小,可以用课间碎片时间来看,读一读,每天看一点也是收获。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材配套的读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材料,学生可以结合课内学习,同步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学了《我和祖父》就可以读《呼兰河传》。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就可以读《人与自然》,学了《猎人海力布》就读《中国民间故事》。教师要在上课期间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要边读边想,每当读到优美生动的句子,就停下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读完一篇文章就要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所读知识内化,久而久之,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摘录与随感相结合。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没有什么收获。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每个同学都可以准备一个笔记随身带着。阅读时每当发现精彩部分优美词句,成语可以就分别抄在笔记本上,闲暇时拿出笔记就是可以温故知新。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
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习作中得心应手。日常中可以以课外阅读内容为主题,组织班级写作竞赛活动。班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近期以来的课外阅读内容通过读后感、续写、改编等多种形式进行作文作品的创作,并且将自己创作完成的作文作品统一交给语文教师进行整理。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写作作品拿去参赛,也可以张贴在教室内以供参观,并由学生评优。
四、开展相容、互补的读书活动,营造家校结合文化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大课堂。只有家庭更新观念,重视阅读并拥有一定的藏书量,给孩子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才会持续有效。如何做到家校结合,平时老师可以告诉家长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读一位名人或大作家的书,进而延伸到评给多读的家庭颁发“书香之家”荣誉证书等活动,牵动家长捧起书本,与孩子共同成长。
总之,课外阅读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习惯,更多的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使命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