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耐力与专项成绩的关联性及训练策略研究

作者

任贺

白城市体育工作队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引言

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1500 米及以上)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为主,占比达 70%-90% ,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直接决定其在长时间高速滑行中的稳定性与疲劳耐受性。当前部分省级队伍存在“重速度、轻耐力”的训练倾向,有氧耐力训练手段单一,多采用持续匀速滑行,导致运动员在比赛后程常出现速度骤降现象。

有氧耐力并非单纯的“耐力”,而是包含摄氧、运氧、用氧及能量代谢调控的综合能力。本研究通过分析有氧耐力关键指标与专项成绩的关联性,设计“强度递进 + 专项结合”的训练方案,旨在为中长距离速度滑冰有氧耐力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省速度滑冰队 18 名中长距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0 名、女8 名,年龄 19-26 岁,运动年限 4-10 年,均为国家一级及以上运动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9 人)和对照组(9 人),两组在年龄、训练年限、最大摄氧量及专项成绩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测试法测试指标包括:

最大摄氧量:采用递增负荷骑行测试,通过心肺功能仪测定;

乳酸阈:当血乳酸浓度达到 4mmol/L 时对应的功率值;

专项成绩:1500 米、5000 米冰上计时成绩。

分别于训练前、12 周训练后各测试1 次。

2.2.2 实验法

实验组:采用 12 周针对性有氧耐力训练,每周 3 次,每次 90 分钟,训练内容包括:

乳酸阈强度训练:以乳酸阈功率的 90%-100% 进行30 分钟持续滑行,每周1 次;

节奏间歇训练:4 组 ×8 分钟中高强度滑行(心率 150-160 次 / 分钟),组间休息3 分钟,每周1 次;

专项结合训练:模拟比赛后半程强度的1000 米 ×5 组重复滑行,组间休息5 分钟,每周1 次。

对照组:采用传统有氧训练,每周 3 次持续匀速滑行(心率 130-140 次 /分钟,每次90 分钟)。

2.2.3 数据分析法

采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指标关联性,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 。

三、结果与分析

3.1 有氧耐力指标与专项成绩的关联性

训练前测试显示,最大摄氧量与 5000 米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r=-0.82 ,P<0.01 ),即最大摄氧量越高,5000 米成绩越好;乳酸阈功率与 1500 米成绩相关系数为 -0.76(P<0.01),表明乳酸阈水平对中距离项目影响更显著。这一结果提示,中长距离项目需兼顾最大摄氧量(保障长时供能)与乳酸阈(延缓疲劳出现)的协同提升。

3.2 训练后有氧耐力指标变化

12 周训练后,实验组最大摄氧量从训练前的 56.8±3.2ml/(kg⋅min) 提升至60.7±2.8ml/(kg⋅min) ,提升 6.8% ( P<0.05 );乳酸阈功率从 265±18 W 提升至292±15 W,提升 10.2% ( P<0.05 )。对照组最大摄氧量从 56.5±3.5ml/(kg⋅min) 变为 57.2±3.3ml/(kg⋅min) ,乳酸阈功率从 263±20 W 变为 268±19W ,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分析表明,实验组采用的“强度递进 + 专项结合”模式更能刺激有氧代谢系统适应:乳酸阈训练提升了机体在较高强度下的有氧供能比例,节奏间歇训练增强了心肺功能储备,专项结合训练则优化了比赛特定强度下的能量调控能力。

3.3 专项成绩提升效果

实验组 1500 米成绩从训练前的 1 分 58.6±2.1 秒缩短至 1 分 56.8±1.8 秒,提升 1.8 秒( P<0.05 );5000 米成绩从 8 分 32.5±5.3 秒缩短至 8 分 24.2±4.6 秒,提升 8.3 秒( P<0.05 )。对照组 1500 米成绩从 1 分 59.1±2.3 秒变为 1 分58.7±2.0 秒,5000 米成绩从 8 分 33.2±5.1 秒变为 8 分 30.1±4.9 秒,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进一步分析比赛分段成绩发现,实验组 5000 米后 2000 米的速度保持率比训练前提高 5.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3% ,表明针对性训练有效提升了后程耐力。运动员反馈“比赛最后阶段的疲劳感减轻,能更稳定地保持技术动作”。

四、讨论

4.1 有氧耐力与专项成绩的关联机制

中长距离速度滑冰中,有氧耐力通过三个途径影响专项成绩:一是最大摄氧量决定了机体的最大氧气供应能力,为长时间高强度滑行提供能量基础;二是乳酸阈水平决定了运动员可维持的最高有氧代谢强度,阈值越高,比赛平均速度潜力越大;三是有氧耐力的经济性影响能量消耗效率,实验组通过节奏训练使相同强度下滑行的能量消耗减少 8.7% 。

4.2 针对性训练的优势

实验组采用的训练方案突破了传统有氧训练“单一强度”的局限,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强度分层,兼顾基础有氧能力与高强度有氧耐力,避免“练得慢却提高不了快”的困境;二是专项融合,所有训练强度均围绕比赛实际需求设定,如1000 米重复滑行直接对接5000 米比赛中的关键加速段;三是神经适应,通过节奏变化训练提升了机体对强度波动的适应能力,更符合比赛中速度变化的实际场景。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中,最大摄氧量、乳酸阈与专项成绩呈显著负相关,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

2. 12 周针对性有氧耐力训练(乳酸阈强度 + 节奏间歇 + 专项结合)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与中长距离专项成绩,效果优于传统持续训练。

5.2 建议

1. 中长距离速度滑冰队伍应重视有氧耐力训练的科学性,每周安排 3-4 次专项有氧训练,减少单一匀速滑行比例;

2. 训练中需同时关注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提升,可通过“低强度积累 + 高强度突破”的组合模式实现;

3. 结合比赛特点设计训练内容,增加模拟比赛后半程强度的专项耐力练习,提升实战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勇 . 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耐力特征研究 [J]. 冰雪运动 , 2021,43(4):1-6.

[2] 陈立华 . 乳酸阈训练在耐力项目中的应用进展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 43(9):98-105.

[3] 王浩 , 刘晓 . 速度滑冰专项耐力训练方法创新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5):67-72.

[4]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 速度滑冰中长距离训练指导手册 [M].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