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幼儿”的人际交往研究
李锦彦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第三幼儿园 751600
引言
在弱势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人际交往的各类内容,结合弱势幼儿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和干预策略,从而促进弱势幼儿体社会性发展取得更显著成效,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弱势幼儿的概述
弱势幼儿主要是指在幼儿集体生活中,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等方面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使其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更多关注。从构成层面来看,弱势幼儿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发展障碍或生理缺陷的幼儿,例如听力或视力障碍幼儿以及自闭症幼儿等;二是家庭环境特殊的幼儿,例如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幼儿等。三是由于社交技能不足或性格内向等因素,这些幼儿往往在同伴中被排斥或忽视,同伴接纳度低,不能构建持续稳定的同伴关系,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 弱势幼儿的人际交往干预策略
2.1 做好个体支持,提升交往能力
在弱势幼儿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干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做好个体支持和有效分析,深入了解幼儿的整体情况,切实分析个体差异,然后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特别是针对有生理或发展障碍的幼儿,教师要与专业人士协调沟通,充分交流,做好早期调研和干预。在感官训练、技能课程、社交推动等方面进行有效优化,增强其社会交往基础能力。例如,针对自闭症幼儿,可以在教育干预中设计情绪卡片游戏,使其在游戏中能有效识别和积极应对同伴的情绪状态。针对内向或害羞的幼儿,可以有效匹配小任务训练,如让幼儿参与玩具分发的协助工作,通过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交往自信。同时,要深入分析和发现幼儿的优势或特长,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其负责班级环境布置,并在优势层面进行优化和强化,从而提高同伴认可度。
2.2 改善家庭教养,构建支持系统
在弱势幼儿人际交往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家园合作,不断优化家庭支持系统。学校要有效利用亲子活动或家长课堂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和相关知识,确保家长能在家庭中创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表达自身的想法或个性化需求,尤其是针对特殊家庭幼儿,教师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家园沟通机制,一对一协调,为幼儿制定有效的支持策略,了解幼儿的整体家庭状况,提供针对性可行性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建议。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有效匹配相应的远程陪伴计划,家长可以在计划的支持下,利用视频通话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幼儿的生活或学习中,从而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接。在支持方面确保其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2.3 打造良好包容氛围,优化教育行为
在人际交往教育和引导方面,需要在班级文化方面不断优化,体现出包容环境的支持和优化效能,强化平等包容的特质,为幼儿创造更加安全可靠的人际交往环境。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足或者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相关问题。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情景表演或者绘本阅读等相关形式,积极开展相应的情感教育,引导同伴充分理解和接纳弱势幼儿。在优化教育行为的前提下,使得包容环境更加开放包容。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阅读《不一样的小豆豆》等相关绘本内容,让幼儿的同理心得到有效培养,进一步强化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并且有效匹配多样化丰富性的集体活动,如合作游戏或者小组任务等不同层次的游戏活动,可以提供更加良好的互动机会,使其在共同参与和积极融入之中,进一步强化同伴感情。
2.4 完善社会支持,打造教育合力
在家、园、社协同方面需要不断增强,要获得更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促进社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从而为弱势幼儿积极发展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断优化提供有利条件,以此在家园社共同支持作用下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特殊教育资源的优化和融会贯通,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有效优化,为教师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提升弱势幼儿的教育能力。社区方面可以积极开展亲子公益活动,为特殊家庭幼儿创造相应的社交平台,例如可以有效组织邻里玩伴日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有效沟通。媒体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弱势幼儿的关注,有效宣传平等包容的教育理念,营造出更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偏见与歧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弱势幼儿的人际交往和教育干预方面要不断优化,这是学前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在了解幼儿弱势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家园社协同推进的前提下,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明 . 幼儿园弱势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 2023(05):45-53.
[2] 王芳锐 .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特殊家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研究 [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24(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