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寓言故事进行大班戏剧改编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佳

常熟市五爱幼儿园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当读完一则寓言故事之后,如何来延伸,如何帮助孩子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我们要让寓言故事赋予新的生命。那么寓言和戏剧该如何整合?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呢?近年来我结合“寓言故事”进行大班戏剧改编进行研究。

一、选择适宜的寓言故事。

为大班幼儿挑选寓言故事,需要注重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寓意明确且贴近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亡羊补牢》帮助幼儿建立“犯错后及时改正”的积极态度;《农夫与兔子》引导幼儿理解“成功需要持续努力”的道理;《狐狸与老虎》让孩子们知道智慧比蛮力更重要;《狼来了》生动展示了说谎的后果,培养诚信的重要性。像这类经典的寓言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角色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是最适合演绎成儿童戏剧的题材。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正是寓言与戏剧相融合的契合点。

二、改编合理的戏剧情节

寓言故事不是剧本,如何将寓言内容改编成属于幼儿自己的剧本,让孩子们有戏可演。在熟悉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替换、改编等多种方法,最终构建属于孩子自己的剧本素材,让孩子们真正成为音乐戏剧的主人。

1、人物的设置

改编寓言故事需在保留核心寓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物设定,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通过速到角色性格、构建新颖冲突、融入现代元素等同时需要注意改编后的逻辑合理性和寓意创达的准确性。

如: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中从头至尾,就只有一个农夫的角色。孩子们觉得角色比较单一,在剧情表演的时候,缺少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于是经过孩子们的讨论,最后尝试创编成一对兄弟:懒惰的哥哥和勤劳的弟弟。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征,对同一件事情存在不同的看法与行为方式,故事的最后导致懒惰的哥哥兔子没等着就连田里的庄稼都死了,而勤劳的弟弟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每天依然早出晚归干农活,来年大丰收。这种反差设计能增强故事新鲜感。)

2、剧情的扩展

“剧本”是音乐戏剧的基石,打磨“剧本”尤为重要。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按照开端、发展、转折、结局这顺序将戏剧分成多幕剧,然后根据每一幕的侧重点进行扩充或简化,时间、场景、角色、情节、语言、动作等多元素都可进行调整,为了能是戏剧更具有艺术性和连贯性,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音效、背景音乐、律动情景表演可以让戏剧内容更多姿多彩。

如:大班音乐戏剧《守株待兔》

3、结局的改编

故事矛盾冲突解决了,危险解除了,角色也成长了,接下来我们就一定要循规蹈矩照着故事预设的结局进行戏剧表演吗?故事的结局是最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幼儿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融入现代元素,注意改编后的逻辑合理性进行结局的改编,设置安排一个极妙的反转,尊重幼儿的想象力,适时帮助幼儿进行梳理与总结,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大班音乐戏剧《守株待兔》

三、助推内化的戏剧经验

(1)以“观”促“演”,解决“真问题”

有了适合孩子们表演的剧本,孩子们在开展音乐戏剧游戏过程中,可以最真实地反映孩子对本次戏剧内容的认知情况,及时满足和拓展孩子的生活经验,观察戏剧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语言、表情,以及对活动的兴趣如何?专注程度如何?如何交往等等。当戏剧游戏中孩子们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我们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尝试从角色变化、语言对话、剧情转变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我们在戏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可以促进我们的音乐戏剧可以顺利开展下去,提高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评”促进,指引“新方向”

评价对戏剧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评价戏剧游戏时,可以尝试从剧情的更换、台词的调整、表演的形式、角色的塑造、团队的合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戏剧表演中,幼儿表演动作不夸张,没有代入自己的情感表达;情节发展衔接不合理……这些情况大大的破坏了戏剧表演的连贯性和表演效果。孩子们出现的问题都将成为以后在开展音乐戏剧活动中新方向。

基于寓言故事开展的儿童戏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的选择与改编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我们要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戏剧的微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