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班主任面对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德育引导策略
于丽君
余姚市朗霞初级中学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初中生获取信息、社交娱乐、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在为学生带来便捷学习资源与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因信息筛选机制不完善、不良内容传播迅速等问题,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初中生因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容易受网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误导,出现价值观偏差。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核心实施者,初中班主任需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变化,探索科学有效的德育引导策略,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纠正价值观偏差,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初中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具体表现
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主义倾向显著,集体意识弱化
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学生更注重个人表达与情感满足,容易忽视集体利益与他人感受。部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参与小组合作、班级劳动等集体事务;
(二)道德认知模糊,行为规范意识薄弱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导致部分初中生难以区分道德是非界限。一方面,网络上传播的“碎片化”道德观点(如“利己即正义”“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容易混淆学生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匿名网络环境降低了行为约束感,部分学生出现“线上线下双重行为标准”——现实中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网络上却参与恶意评论、传播谣言、盗用他人作品等不道德行为。
(三)消费观念异化,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互联网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等营销模式,对初中生消费观念产生强烈冲击。部分学生受网络“精致生活”“轻奢消费”等内容影响,将“名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作为身份象征,形成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班主任面对学生价值观偏差德育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学生价值观偏差的表现,班主任需结合网络时代教育特点,从自身、学生、活动、家庭四个维度构建德育引导体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榜样力量
班主任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其自身的网络素养与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德育效果。一方面,班主任需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与技能,掌握网络信息筛选、网络舆情应对等能力,例如通过参加“教师网络素养培训课程”,了解初中生常用社交平台的内容特点,能够准确识别网络不良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网络指导;另一方面,班主任需注重自身道德言行的示范性,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保持一致的道德标准——不在班级群内发表负面言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面对网络争议时理性客观分析,以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诚信、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此外,班主任还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了解初中生网络心理特点(如“渴望认同”“好奇心强”),在与学生沟通时避免“说教式”教育,采用“共情式”引导,增强师生信任,为价值观教育奠定情感基础。
(二)创新德育活动形式,融入网络元素
传统“说教式”德育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班主任需创新活动形式,将网络元素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正能量传播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拍摄“校园好人好事”短视频,在班级群、学校公众号发布;发起“网络文明用语征集”活动,让学生设计积极健康的聊天话术,培养文明上网习惯;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工具开展“价值观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在线协作平台组织学生完成“班级公益计划”(如为社区老人设计健康手册),在合作过程中强化集体意识;利用线上投票平台开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如“捡到他人手机是否应归还”),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明确道德是非界限。此外,还可邀请“网络正能量博主”“优秀校友”通过线上讲座的形式,分享自身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环境影响深远,仅靠学校德育难以实现理想效果,班主任需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家校协同”的德育体系。首先,搭建“线上 + 线下”家校沟通平台,通过班级微信群、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传递互联网时代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建议家长控制学生上网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上网公约”;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网络社交内容,避免学生接触不良信息;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阅读”“家庭公益”等活动,在互动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针对存在价值观偏差的学生,班主任需与家长建立“一对一”沟通机制,共同分析问题成因(如是否因家庭过度溺爱导致个人主义倾向),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如通过“家务劳动”培养责任意识,通过“理财实践”纠正消费观念),并定期反馈教育效果,确保家校教育方向一致、措施同步。最后,组织“家校共育主题活动”,如“家庭价值观分享会”“亲子网络文明承诺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在共同参与中加深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形成“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的教育合力。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初中班主任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力量,需主动适应教育环境变化,从提升自身素养、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加强家校合作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引导策略。通过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家庭的积极配合,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纠正价值观偏差,培养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王佳 . 初中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研究 [N]. 市场信息报 ,2025-07-18(014).
[2] 仲地锋 . 德育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建立的影响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2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