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路径与效能优化
张科
五河县新集镇许场小学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与灵魂,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渗透方式单一、内容挖掘不深等,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领略其魅力与价值。因此,探索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并优化其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材为基,深挖文化富矿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构成了教学实践的根本依托,其本身亦是文化传统得以传递的基础性材料之一。细致梳理教材文本所承载的传统要素,能够为教学活动输送大量有价值的资源。在现行教材体系内,传统文化占据着显著位置,呈现形式多样;古老的诗词作品与民间叙事,传统节庆风俗与历时典故,均清晰映射出该文化体系的宏阔与纵深。教学实施者在此过程中,需要发展出足够敏锐的文化辨识力,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潜藏其中的精神内核。以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案例观察,这部分内容可谓是传统宝库中的精华所在,每首作品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情思与哲思,同时映照出特定时代的社会图景与文化特质。教师在处理这类文本时,绝不应将目标限定在背诵记忆层面;引导学生捕捉作品的意境空间,体味作者的情感脉络,领悟其文化指涉,这些显得更为关键。处理李白《静夜思》的课堂实践即可说明问题;除了字面释义的疏通,唐朝时期整体的文化氛围有必要介绍给学生,使其理解诗人身处异乡时的思乡之情,实际与当时社会环境、民众生存状态等因素深刻关联。持续性的诵读练习不可或缺,通过感受诗词特有的韵律结构,学生能够逐步体验传统审美形式的独特吸引力。教材选编的民间故事同样构成宝贵的传统教育资源。
二、活动为翼,激活文化基因
形式多样且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其内在文化感知具有显著效果。传统讲授模式主导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精心设计的活动介入则能改变这种状态,促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承接文化传统。角色扮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广受欢迎。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此类活动,分配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使其在模拟情境中切身感受角色的处境与情感波动。《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提供了应用场景;安排学生分别饰演蔺相如、廉颇等人物,通过对话与动作表演重现关键情节。这种参与方式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更能让学生直观感知蔺相如的机敏果敢与廉颇的勇于改过,进而触及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实践体现。角色扮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情感投入,使文化学习过程变得更具吸引力。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展开的手工创造活动,同样是激活文化基因的有效手段。动手制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创造潜能,更能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文化内涵的领会。临近春节时段组织相关活动较为适宜;
指导学生制作春联或进行剪纸创作都是可行方案。春联制作环节中,教师可穿插讲解这一习俗的源流、格式规范及其象征寓意,学生亲身书写的过程本身即是对传统文化魅力的直接感知。剪纸活动则提供了了解这门艺术历史演变的机会,学习基本技法后创作个性化作品成为可能。此类活动带来的直接经验,不仅使学生亲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能增强其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与自豪情绪。
三、家校为桥,共筑文化家园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家长作为其最初的引导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推进传统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家校协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共识与合力,才能为学生营造浸润式的文化学习氛围,协力构筑其精神家园。学校层面可采取主动姿态,通过开办家长讲座等形式,向家长群体阐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提升其认知水平与重视程度。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研究者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阐释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当代价值,分享可行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助力家长理解如何在家庭场景中有效开展文化熏陶。定期举行课堂开放日活动亦属有益尝试;欢迎家长进入真实课堂,观察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实际渗透方式,亲身体验其教育效能,从而增强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意愿。家长在家庭场域内部,则应积极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为子女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角落是一种可行方法,摆放精选的相关书籍、书画复制品或工艺模型等物品,使子女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更能深化效果;亲子共读经典诗词即是一例,家长与子女一同朗读背诵,交流各自的理解体会,既增进了亲情互动,也悄然培育了对传统的兴趣。一同观看优质的传统文化题材节目也能达到目的;观看过程中,家长可适时引导子女关注节目蕴含的文化元素,共同探讨其传递的精神主旨,逐步提升子女的文化鉴赏能力。家庭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日常性与自然融入,将文化元素编织进生活细节而非刻意教导。家校合作的核心在于建立双向沟通与互补机制,学校提供专业引导与资源,家庭则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与实践场域,双方共同指向学生文化素养的深层积淀。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教材为基,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为教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以活动为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以家校为桥,加强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筑牢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 于冬梅 . 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有效渗透策略[J]. 艺术教育 , 2025,(S1): 128-129.
[2] 陈维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05): 108-110.
[3] 杨文惠 . 浅谈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J]. 科学咨询 , 2024,(14): 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