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牢记嘱托担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霞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津区委员会党校 重庆  40226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战略和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旨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对于增强成渝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构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不断推进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1]。成渝双城经济圈在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可以通过聚集高端要素,培育新兴产业来有效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下产业同质化、资源分散化的瓶颈问题,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模式,比如从产业结构优化上看,双城经济圈重点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重庆是我国重要汽车制造基地,也是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与成都形成了错位发展。通过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使两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促进产业链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就汽车产业而言,重庆着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而成都着力于汽车芯片研发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二者协同合作,共同提高地区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区域发展理论中,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与区域之间协同合作,是协调发展之关键。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以重庆、成都为中心,通过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来带动周边各城市共同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经济圈,核心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重庆与成都都是全国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综合实力 [2]。通过提高核心城市产业能级与创新能力来吸引高端要素聚集,提升对周边城市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城市以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和人才交流为主要手段,拉动周边各城市,从而形成了产业协同和功能互补。重庆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城市,给周边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也给自己的产业升级留下了空间,并且地区间协同合作对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成渝双城经济圈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为抓手,强化各市之间规划对接、政策协调与项目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联合推动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减少城市之间时空距离和要素流动障碍。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协同

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协同,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对保障区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区域规划理论中,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可以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优化空间布局,政策协同是确保规划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从规划编制上看,成渝双城经济圈遵循统筹谋划与协同编制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从区域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制定统一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从产业规划上看,确定了两地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规避了行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衔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政策协同为确保规划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应建立并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强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沟通与协调。从产业政策上看,要统一产业准入标准、构建产业转移补偿机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与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政策上,共同制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政策,共享共用科技创新资源。从生态环境政策上看,要统一环境质量标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通过政策协同消除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与障碍,营造有利于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协同等措施,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按既定的目标有序进行,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加深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基础,这对于推动区域要素的流动和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交通经济理论,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地区间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地区竞争力,例如修建成渝中线高铁及其他重大工程,进一步减少重庆与成都的时空距离、增强两地通达性。对城际铁路网络进行加密,以增强核心城市与其邻近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以及“半小时通勤圈”,加快高速公路扩能改造与国省道升级,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域覆盖。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强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衔接,促进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构建更多的高速公路通道、增强公路通行能力等措施将两地联系起来。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的更新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要强化公路同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使各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联运,全面提高运输效率,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重庆、成都等地加快机场扩建、升级项目建设,提高航空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通过加深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等措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协同产业创新升级

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工作,在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发展理论上,产业创新升级需借助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以及组织模式创新等手段才能完成,在技术创新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产学研合作,整合本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构建产业创新联盟与协同创新平台。以汽车、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重庆与成都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创新载体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聚集,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以协同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和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产业发展。

结束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有理由相信,这一区域将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贺容 , 鲜果 , 刘军伟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水平分析与提升对策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3,(06):106-116+120.

[2] 何晓兰 , 胡树林 , 闫英 . 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发展研究 [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40(06):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