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李小红
甘肃省积石山县居集学区强滩小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各类新型教学工具与方法不断涌现,思维导图便是其中之一。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它以图形化的方式将分散的信息串联起来,通过“中心主题—分支—子分支”的结构,直观呈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规律。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缺乏。因此,深入分析思维导图在该领域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预习阶段:用思维导图梳理“旧知与情境”
应用题的解答往往需要以旧知识为基础,同时需要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生活情境。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梳理旧知关联:以“即将学习的应用题类型”为中心主题,绘制“旧知分支”,让学生回忆与该类型应用题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分析生活情境:针对预习题目中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绘制“情境分支”,标注出情境中的关键元素,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减少课堂上对情境理解的时间成本[1]。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购物应用题”预习中,学生的思维导图可围绕“购物应用题”为中心,延伸出“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单价 × 数量 Σ=Σ 总价)”“情境(买文具、单价 25 元、买3 件、求总价)”两个主要分支,每个分支下再标注具体内容,实现对预习内容的系统梳理。
二、课中解题阶段:用思维导图构建“思路与步骤”
(一)读题:提取关键信息,绘制“信息分支”
首先,让学生通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关键词(如“一共”“还剩”“平均”“比……多 / 少”),然后以“题目名称”为中心,绘制“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关键词”三个主要分支,将提取的信息逐一填入相应分支下[2]。
例如,对于题目“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 120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 30 本,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学生的“信息分支”可标注:已知条件(故事书 120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 30 本)、未知条件(两种书总数)、关键词(比……少、一共)。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题目核心信息,避免因信息遗漏或误解导致解题错误。
(二)画图:梳理数量关系,绘制“关系分支”
在提取关键信息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思维导图中新增“数量关系”分支。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如“科技书数量 σ=σ 故事书数量 -30”“总数 Σ=Σ 故事书数量 + 科技书数量”),可直接用文字标注;对于复杂的数量关系(如多步应用题、倍数关系应用题),可结合线段图、示意图等图形,在思维导图的分支旁绘制简单图形,实现“图文结合”的可视化梳理。
例如,在“倍数关系应用题”中,学生可在“数量关系”分支下标注“甲数是乙数的 3 倍”,并绘制两条线段(乙数 1 段、甲数 3 段),直观呈现两者的倍数关系。这一步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
化为具体的图形,降低理解难度。
(三)解题:探索解题策略,绘制“步骤分支”
在厘清数量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策略(如分步解答、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思维导图中新增“解题步骤”分支,按顺序标注每一步的计算内容与依据[3]。
例如,上述图书馆题目中,“解题步骤”分支可标注:第一步(求科技书数量: 120-30=90 本,依据“科技书比故事书少 30 本”)、第二步(求总数: 120+90=210 本,依据“总数 Σ=Σ 故事书 + 科技书”)。对于存在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如“鸡兔同笼”问题),可引导学生在“解题步骤”分支下延伸出“方法一(假设法)”“方法二(方程法)”等子分支,对比不同方法的思路差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课后复习阶段:用思维导图整合“类型与方法”
课后复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解题知识系统化,形成“应用题类型—解题方法”的知识体系。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应用题类型”为中心(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购物问题”),绘制综合性思维导图,整合该类型应用题的“常见情境”“核心数量关系”“典型解题方法”“易错点”等内容[4]。
例如,“行程问题”的思维导图可围绕“行程问题”为中心,延伸出“常见情境(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往返问题)”“核心数量关系(速度 × 时间 Σ=Σ 路程、路程 ÷ 速度 Σ=Σ 时间、路程 ÷ 时间 σ=σ 速度)”“典型解题方法(画线段图法、列方程法)”“易错点(单位不统一、忽略相遇时间’‘追及时间’的含义)”四个主要分支,每个分支下再标注具体案例与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同一类型应用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便于后续解题时快速调用相关方法。
结束语
本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为依托,探究 AI 赋能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路径与问题。实践表明,AI 的智能语音交互、个性化推送与情景模拟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不均、反馈滞后等痛点。但 AI 应用仍面临技术(语音识别局限、数据安全)与教学(教师技术能力不足、学生过度依赖)双重挑战,需通过技术迭代与教学优化协同应对。未来需推动 AI 与学科核心素养绑定,开发贴合教材主题的情景模块,并构建“ AI+ 教师”双驱动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娟雄 .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5):140-141.
[2] 刘翻琴 .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智力 ,2021,(04):67-68.
[3] 陆建梅 .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J]. 求知导刊 ,2020,(40):52-53.
[4] 杨小亚 .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9,(3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