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王思佳
成都七中英才学校 四川 成都
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 AI 手段,完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等的创新,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时也要兼顾课程教学的实效,确保学生能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借 AI 技术的便利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值得语文教师深度探究。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情境创设类型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往往局限于某一种类型,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视听型情境,而忽视了其他更为互动和体验式的情境创设方式。这种做法导致阅读课情境创设仅仅停留在多媒体呈现的层面,缺乏具身性、互动性。实际上,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单一的情境类型限制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AI 技术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2.1 运用AI 优选阅读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需要肩负起自己的教学职责,运用 AI 技术辅助多文本阅读教学,从大量的阅读素材中,优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与议题相关的阅读内容,进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领悟阅读文本的同时,使学生深化对阅读议题的认知,以此促进学生全面提升阅读修养。以《草原》为例。本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内蒙风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等画面,展示蒙古族独特的风俗和民族风情,表达作者对草原美景、蒙古族的热情的欣赏、赞美之情。首先,教师运用音频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思考:“通过聆听这段音乐,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以此启发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展开分析,明确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本次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尽管他们对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基础了解,但是对具体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缺少一定的感悟,需要教师细致引导,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之后,教师以此篇课文为依据,从中剖析出本次教学的议题:“不同文学作家眼中的草原风光”,并运用 AI 的数据筛选功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优选阅读内容,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组合席慕蓉的《夏日草原》、唐代诗人王维的《出塞作》、李若冰的《山湖草原》、王琪的《古坡草原印象》,让学生从多样化的阅读素材中,体会不同作者对草原的描述,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进而增长学生的阅读见识,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深化学生对草原美景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认知。最后,教师借助 AI,简化各类文本的内容,为学生174
制定一份简易的阅读手册,要求学生填写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在表达内心想法的同时,助力学生加深对多文本阅读的记忆,从而提升文学修养。
2.2 互动体验,激活文本生命力
在语文教学中,“场景赋能”策略通过 AI 技术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体验,使课文内容跳出书本框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电子化,是基于儿童认知特点,构建与生活经验相联结的情感认知框架。当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时,AI 系统能根据个体阅读节奏自动调节呈现方式,为识字基础薄弱的学生保留图文对照的支架,为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开启深度思考的窗口。AI 系统通过语音识别、触控反馈等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元素。学生在触摸屏上组合偏旁部首时,能即时看到字形演变动画;跟读课文语句时,系统会通过声纹分析给予鼓励性反馈。以《找春天》为例,在预习环节,AI 系统通过定位接入本地气象数据,在电子课本封面动态生成与真实天气联动的春日场景:若当日为晴天,学生轻触屏幕即可看见教材插图中的“小姑娘”推开窗户,窗外柳枝随真实风速摆动,同步响起课文描述的“叮叮咚咚”溪流声;若遇阴雨天气,系统则智能匹配“春雨沙沙”的立体音效,雨滴落处自动浮现一些生字的部首分解动画。对于识字量不足的学生,长按“探、触”等动词会触发慢速笔顺演示,并关联生活场景照片;而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点击拟人句时,界面将弹出三个不同季节的比喻句对照图,引导其发现文本语言的独特性。当多人协同点击时,系统自动组成词语搭配小游戏:A 生拖动“探”字到正确草芽位置,B 生需同步说出对应的拟声词“沙沙”,协作成功则触发蝴蝶破茧动画。在朗读训练环节,学生对着麦克风朗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AI 声纹分析会依据情感饱满度解锁不同层级的春日图景——达到 85 分贝的欢快语调可唤醒百花齐放特效,而轻声细语的抒情式朗读则触发“花瓣飘落”的慢镜头模式。当学生在续写“春天在……”时出现“在爷爷的茶杯里……”等创新表达,系统会生成专属的茶叶生长直观图。教师端则智能聚类高频误用词,如部分学生将“杜鹃啼叫”关联到“打雷声”,据此设计“听声辨春”的集体游戏活动,通过比对布谷鸟、春雨、溪流等真实音频强化通感修辞理解。
结语
AI 技术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与实践,使教学活动质量得到提升并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可能。我们应该勇于迎接挑战并不断寻找着 AI 技术在未来教育应用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为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德毅 . 人工智能导论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
[2] 姚瑶 .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J]. 语文,2025(3):47-49.
[3] 程智 . 文化建设视域下语文审美教学实践探索 [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4(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