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价

作者

吴玉娥 席跟向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科渗透,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任务拆解、合作探究、成果外化等环节,为跨学科劳动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本研究依托静宁一中生物与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以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聚焦“劳动行为”作为学科融合纽带,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案例,旨在为高中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领域已开展探索,例如通过“智能大棚种植”“甘蔗种植”等项目实现劳动教育与自然科学学科的融合。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学学科,对人文艺术学科(如音乐)的融合探索较少。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生物学科的“劳动实践”与音乐学科的“艺术表达”相结合,通过“劳动日志 + 原创歌谣”“实验探究 + 音效设计”的双案例模式,填补了劳动教育与艺术学科融合的实践空白。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案例一:“校园生态农场”生物实践与劳动歌谣创作融合

1. 项目背景与目标

本案例面向高一年级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与音乐学科“传统劳动音乐文化”主题,以“校园农场作物种植与劳动歌谣创作”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理解生态知识,同时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劳动体验。

2. 实施过程

劳动实践阶段:学生分组负责校园农场 10 ㎡地块的小麦种植,完成翻土、播种、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劳动。生物教师指导学生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分析生态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形成《校园农场劳动日志》。学生需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观察蚜虫分布规律,提出“天敌引入法”(如种植薄荷吸引瓢虫)进行绿色防治。

音乐创作阶段: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调研静宁地区传统农业劳动号子(如《打夯歌》《采茶调》),总结其“节奏与劳动动作同步”“歌词即兴创作”的特点。学生结合种植劳动中的典型动作,提炼劳动节奏(如“强弱交替的二拍子”),并将生物术语融入歌词创作。

成果展示与反思:举办“劳动歌谣暨农场成果展”,学生现场演唱原创歌谣并展示种植成果。邀请当地农民参与点评,从“劳动技能规范性”与“音乐表现力”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根据反馈撰写《跨学科劳动实践反思报告》,反思知识应用与协作过程中的不足。

(二)案例二:“劳动工具进化史”生物探究与音效设计融合

1. 项目背景与目标

本案例面向高二年级学生,结合生物学科“人类进化与工具使用”主题与音乐学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以“劳动工具音效采集与进化史探究”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从生物角度分析工具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从音乐角度创作“工具进化音效剧”,实现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2. 实施过程

跨学科调研阶段:学生分组选择三类劳动工具(传统农具:犁;现代农机:收割机;未来工具:智能播种机),通过走访农机站、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工具的结构参数、使用场景及人体工学数据。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工具对人体肌肉、关节的适应性进化,音乐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录音设备采集工具运行声音。

协作创作阶段:学生利用音乐软件对采集的声音进行剪辑,制作“劳动音效素材库”,并根据生物课所学的“劳动效率提升”原理,设计“工具进化音效剧”,通过声音节奏变化表现劳动效率的提升。同时,在音效剧中融入人声旁白,解释工具进化的生物原理。

成果评价与延伸: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展演音效剧,并提交《劳动工具与人类发展》研究报告。报告需包含工具进化 timeline、生物适应性分析、音效设计说明三部分。教师组织跨学科研讨会,邀请物理教师点评工具力学原理,进一步拓展学生跨学科思维。

三、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整合、劳动素养、创新实践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知识整合能力:通过课堂提问、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知识(例如生态系统、人体工学)与音乐知识(例如节奏创作、音效处理)的融合应用能力。

劳动素养:采用“劳动参与度记录表”记录出勤率与任务完成质量,并结合学生自评问卷,问卷包含“劳动兴趣提升度”“团队协作满意度”等5 级量表题。

创新实践能力:对原创歌谣、音效剧等作品进行评分,邀请生物、音乐教师从“科学性”“艺术性”“劳动关联性”三个维度加权打分,各维度分别占 30% 、 40% 、 30% 的权重。

四、实践经验与优化方向

(一)融合路径创新

本研究通过“劳动行为”纽带实现生物与音乐学科的有机融合,突破了“学科知识简单叠加”的局限。例如,案例一中“种植劳动”既是生物实践的载体,也是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案例二中“工具声音采集”既是音乐素材积累,也是生物探究的实证过程。这种“劳动 - 知识 - 艺术”的三维融合模式,印证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枢纽的价值。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评价体系需多元化:当前评价以教师为主,可引入家长、社区代表参与。例如邀请农场技术员点评劳动技能,邀请音乐人评价歌谣创作,增强评价客观性;资源支持待加强:建议学校配备“跨学科劳动实验室”,提供音效编辑软件、生态监测设备等工具,并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教师协作机制需完善:建立生物- 音乐学科联合备课制度,共同设计项目任务,避免学科目标脱节。

五、结论

本研究以静宁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证实劳动教育可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不仅深化了生态知识与音乐创作能力,更提升了劳动主动性、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融合学科范围,并探索现代技术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应用,为高中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提供更多范式。

注: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应用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4]LXH26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