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案例研究
薛盛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东辰学校
研究发现,当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形成有机联结时,学生不仅能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更能从典籍中汲取精神养分,增强文化自信。研究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1. 情境创设:古韵今声共融,文化浸润课堂
在《醉翁亭记》的教学实践中,改变逐句翻译的做法值得尝试。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围绕宋代文人雅集收集资料,动手完成“滁州山水手绘地图”的制作。进入课堂环节,“太守的朋友圈”成为一个关键线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社交语言重新表达文本内容。学生可能这样表述:“今日与民同游琅琊山,看老者弈棋、稚子捕蝶,备感‘乐其乐’之真谛,特发九宫格与诸君共赏。”此种古今语言的互动方式,其价值在于协助学生把握“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同时接触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教学过程中,引入宋代点茶技艺的视频材料是可行的。学生可以模仿文中“酿泉为酒”的情形,利用矿泉水瓶尝试制作简易的茶具。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实际体会古人“取之有度”的生活态度。当学生手持自制的“滁州山泉茶”诵读“醉翁之意不在酒”时,文本蕴含的文化意味便自然地融入其理解。此种深度参与的学习过程,不单提升了学生处理文言文的能力,更在角色体验层面促成了文化因子的传递。
2. 文本深挖:字里行间寻根,精神薪火相传
《出师表》的教学应当突破“忠君爱国”这一简单化的理解框架,深入剖析文本词汇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学活动可以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作为焦点,指导学生追溯“忠”字的源头。《说文解字》指出其本义为“敬也,从心中声”。需要让学生体会这个含义在后世产生的变化过程。结合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的特殊情境进行分析,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感恩与责任的双重维度。《三国志》提到“亮性长于巧思”,这条史料很有价值,它帮助学习者认识到,“鞠躬尽瘁”不仅是一种道德态度,更体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将自身能力具体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的路径特征。在探讨“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观点时,关联《资治通鉴》记录的唐太宗“以人为镜”事例是有效的做法。围绕这些材料组织“历史镜鉴”形式的辩论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在当代环境下,“亲贤远佞”这一古老原则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能提供何种启发?当讨论延伸到班级事务管理或朋友选择等现实层面,文言文承载的政治智慧便实现了向现实处世方法的转化。设计“给诸葛亮的一封信”这样的写作任务也是可行的策略,要求学生以现代中学生的立场,就“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集体责任”这一主题与诸葛丞相展开对话。通过这种书面交流,传统的文化精神得以在当下语境中被重新解释与被激活。
3. 活动延伸:知行合一践行,文化落地生根
围绕《爱莲说》的教学实施,可尝试构建一个包含多重体验环节的学习框架。在文本理解层面,可以设计任务促使学生收集文学作品里“莲”的象征意义,整理形成关于该植物在文学中象征意涵的笔记材料,即所谓“中国文学中的莲花谱系”手账。审美感知环节,安排学生实地观察荷花展览,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详细记录其形态,并将观察所得与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具体文字描述进行对照分析。实践活动部分,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莲花培育项目,完整经历从挑选种子、准备土壤到日常维护的整个流程,通过持续书写《养莲日记》来切身感受维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品性所需付出的实际努力。文化延伸阶段,举办以莲为核心议题的班级活动,学生可选择多种方式参与:排演自行编写的短剧《周敦颐拒贿》,创作并展示以莲花为对象的剪纸或水墨作品,或诵读当代诗人所写的《新爱莲说》文本。此类项目旨在将文言文学习转化为具身性的文化实践。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莲”在当代语境中的符号价值。例如探究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在其标识设计中采用莲花图案的缘由。或者考察城市湿地保护措施如何体现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访问环境保护机构工作人员、与园艺领域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最终完成题为《莲花与城市生态》的调查报告,使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够与社会现实议题建立关联。当学生尝试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关于“清廉文化”的宣传活动时,原本存在于《爱莲说》等典籍中的精神特质便获得了从文本向日常生活转化的真实路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渗透不是文言文教学的附加项,而是其本质回归。通过情境创设打破时空隔阂,文本深挖激活文化基因,活动延伸搭建实践桥梁,文言文课堂便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场域。当学生能自觉用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的情怀关注社会,以 " 穷则独善其身 " 的智慧面对挫折,用 " 天人合一 " 的观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文言文教学便完成了其" 立人" 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 武晓慧 , 龚冬雯 .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汉字文化 , 2025,(15): 124-126.
[2] 陈冰倩.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 , 2025,(14): 140-142.
[3] 陈蔚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J]. 华夏教师 , 2025,(19):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