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杨倩
安国市实验中学 071200
传统意义上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常陷入“教师讲解—学生识记”的固化模式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难以转化为实际语言运用能力。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化,项目式学习凭借其情境性、实践性以及合作性的优势,成为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它将阅读目标融入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梳理文本信息、分析逻辑结构、提炼核心观点,为阅读教学搭建从“读懂”到“会用”的桥梁。
一、聚焦教材内容,提炼项目学习主题
提炼贴合教材的项目主题能让学生跳出文本局限,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可实践的探究目标,以此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激发主动探究的动力,使学生的阅读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为后续任务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教师应梳理单元核心话题与语言目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筛选具有探究价值的方向,确保主题涵盖文本的文化元素与语言要点,同时预留拓展空间,让项目既能锚定教材又能延伸至真实生活。
以 冀 教 版 初 中 数 学 九 年 级 Unit 4《Stories and poems》 为 例,该单元包含不同地域的经典故事与诗歌,教师可依据教材提炼“跨文化故事诗歌赏析与创作”的项目主题,该主题既能紧扣教材中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核心知识点,又能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故事诗歌差异,符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项目式学习特点。教师梳理单元内童话、寓言、抒情诗等文本类型,结合学生对动漫、短视频的兴趣,将主题细化为不同方向,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教材中的时态运用、情感词汇等知识点,同时延伸至真实文化对比场景,为后续任务提供清晰探究框架。
二、设计项目任务,各司其职积极参与
设计分层任务并明确分工有利于避免学生在项目中无所适从的情况,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配的角色,在协作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提升个体阅读专注度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使语言学习与综合素养发展同步推进。基于此,教师应将核心项目拆解为信息提取、逻辑分析、创意输出等子任务,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分配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其中。
围绕“跨文化故事诗歌赏析与创作”项目,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的客观英语学习水平、主观个人意愿、兴趣爱好趋向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形成梯次配置、氛围和谐的基本态势,为完成项目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架构基础。之后将任务拆解为三层,基础层梳理本单元中故事的情节脉络,用思维导图标注情感转折,适配文本梳理能力较弱的学生;
进阶层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对比教材内不同作品的韵律特点,由语言感悟力较强的学生承担;创新层则结合前两层成果,创作融合中西方元素的短篇英文故事或小诗,由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主导。教师还可以为各层级设计任务清单,由此让学生在协作中互补,共同推进项目落地。
三、组织成果展示,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组织成果展示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通过多元呈现与互评交流,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与他人亮点,在反思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增强用英语表达的自信。基于此,教师应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制定兼顾语言准确性与创意性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逻辑等维度互评,同时结合展示过程给予针对性反馈,推动学生在互鉴中共同提升。
围绕“跨文化故事诗歌赏析与创作”项目,教师可打造“故事诗歌品鉴会”展示场景,基础层学生用英文汇报本单元文本的情节分析成果,结合标注的情感词汇说明故事如何传递价值观;进阶层通过对比朗读教材中的内容与中文古诗音频片段,阐述韵律差异背后的文化思维;创新层则呈现融合单元修辞技巧的原创作品,并解释改编思路。与此同时,教师需制定“教材要素运用度”“语言表达连贯性”“文化解读深度”三维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分享彼此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教训,由此实现共同进步,推动项目成果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总而言之,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本质是重构学用结合的课堂生态。通过聚焦教材提炼主题让阅读内容扎根生活土壤、设计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各司其职中获得成长、组织成果展示让语言运用在互学互鉴中深化。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有鉴于此,教师应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与评价机制,使项目式学习更贴合初中生认知特点,让英语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孙琳.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4,(09):68-70.
[2] 陈颖梅 .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 [J]. 校园英语 ,2023,(47):67-69.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项目化学习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