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张媚

陕西省洛南中学 726100

引言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物理学科的考查形式从 “ 知识本位” 转向 “ 素养导向” ,命题更注重情境化、综合性与应用性,如 2023 年新课标卷物理试题中,以 “ 卫星变轨” “ 电磁驱动” 为背景的题目,既考查教材核心知识,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教学核心载体,虽涵盖了力学、电磁学、热学等基础模块,但传统 “ 按章授课、题海训练” 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求。因此,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探索适配新高考背景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构教学目标:融合真实情境,锚定核心素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需从 “ 知识传授” 转向 “ 素养培育” ,结合人教版教材知识点设计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必修 2 “ 万有引力定律” 为例,传统教学目标多聚焦 “ 公式推导与应用” ,而新高考要求学生能运用该定律分析航天工程等实际问题。因此,可将教学目标重构为:通过 “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 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物理观念);通过分析卫星变轨过程中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思维);通过设计 “ 模拟卫星轨道计算” 的探究任务,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科学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可先播放嫦娥五号发射的视频片段,提出 “ 卫星在近月轨道与远月轨道运行时,速度为何不同?” 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教材中 “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板块,引导学生推导卫星运行速度公式,分析轨道半径与速度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计算 “ 嫦娥五号从近月轨道进入转移轨道时的速度变化” ,并讨论航天工程中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目标重构方式,既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又贴合新高考对情境化、能力化的考查要求,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立足教材模块,实现跨科跨单元整合

新高考物理试题常呈现 “ 跨模块、跨学科” 的综合特征,如 2024 年部分地区模拟题中,将 “ 电磁感应” 与 “ 能量守恒” “ 电路分析” 结合考查。因此,需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打破传统 “ 单元孤立教学” 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跨单元、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选修 3-2 “ 电磁感应” 为例,该内容不仅与必修 2 “ 机械能” 存在关联(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还与选修 3-1“ 电场、电路”存在联系(感应电流的产生与电路计算),同时可结合化学学科 “ 电池原理” 、信息技术 “ 电磁传感器” 进行跨学科拓展。

具体整合策略如下:首先,在 “ 电磁感应” 教学前,引导学生回顾必修 2 中 “ 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内容,提出 “ 导体棒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的问题,建立知识衔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选修 3-1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设计 “ 探究感应电流大小与磁场强度、切割速度的关系” 实验,让学生同时运用电磁感应规律与电路规律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引入化学学科 “ 原电池与电解池” 的知识,对比电磁感应产生的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电能差异,并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的传感器设备,实时测量感应电流的变化,实现跨学科实践。这种整合方式既基于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点分布,又契合新高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需求,避免了学生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评价,适配新高考 “ 能力立意”

传统物理教学评价多以 “ 纸笔测试” 为主,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与解题能力,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新高考背景下,需建立 “ 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体系,结合人教版教材的探究性内容,从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思维发展等多维度评价学生。以人教版必修 1 “ 牛顿运动定律” 的教学为例,可设计 “ 三级评价体系” :

第一级为 “ 知识达标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如 “ 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受力与加速度关系” )、课后作业(教材习题改编题),考查学生对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解与基础应用能力,占比 40% ;第二级为 “ 科学探究评价” ,结合教材中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从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三个维度评分,如评价学生是否能合理选择打点计时器、是否能通过图像法处理数据,占比 30% ;第三级为 “ 综合应用评价” ,让学生分组完成 “ 设计小型减速装置(如汽车安全带原理模拟)”的实践任务,评价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占比 30‰

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可建立 “ 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课堂讨论、实践任务中的表现,结合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既符合新高考对 “ 能力立意” 的考查导向,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以人教版教材为核心载体,通过重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实现 “ 知识传授” 与 “ 能力培养” 的深度融合。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 “ 万有引力定律” “ 电磁感应” “ 牛顿运动定律” 等具体教学案例,验证了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结合新高考命题的动态变化,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如加强对 “ 跨学科实践” “ 项目式学习” 的探索,让高中物理教学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与时代要求,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晓慧。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J]. 物理教学探讨,2023, 41 (08): 23-26.

[2] 肖建军。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 以人教版“ 电磁感应” 模块为例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4, 53 (02): 15-18.

[3] 郭凡。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11):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