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动态安全评价方法与应用
辛德吉
山东翔通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65701
一、引言
精细化工行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等特点,间歇生产作为其主要生产方式,存在着参数波动大、操作步骤繁琐、物料性质多变等问题,导致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较高。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多为静态评价,难以实时反映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变化,无法满足间歇生产过程对安全评价的动态性和及时性要求。因此,开展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动态安全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精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及安全风险分析
(一)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
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通常采用批次式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批量小,产品种类多,需要频繁更换原料和调整工艺参数;二是反应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硝化、磺化等,反应条件苛刻,对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要求严格;三是物料性质多样,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在储存、运输和反应过程中易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四是操作步骤繁琐,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较多,人为因素对生产安全的影响较大。
(二)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
基于上述特点,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工艺参数波动风险(因批次性导致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易波动,超范围可能引发反应失控及火灾、爆炸等事故)、物料泄漏风险(频繁输送、转移和加注物料时,因设备老化、密封不良或操作不当导致泄漏,危险化学品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引发爆炸,或对操作人员造成中毒、灼伤等伤害)、人为操作风险(人工操作环节多,误操作、违章操作如误加原料、错改工艺参数等可能导致事故),以及设备故障风险(反应釜、搅拌器等设备长期运行易出现腐蚀、磨损、老化等故障,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三、现有安全评价方法在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局限
(一)静态性
现有安全评价方法大多是对生产过程的某个特定状态进行评价,无法实时跟踪生产过程中风险的动态变化。对于间歇生产过程而言,随着生产批次的不同、工艺参数的调整、物料的更换等,安全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静态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动态评价的需求。
(二)滞后性
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需要在生产过程结束后或定期进行,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提供有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建议,可能导致事故的扩大。
(三)对实时数据利用不足
现有安全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判断,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利用不够充分。在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的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等数据能够及时反映生产过程的安全状况,若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将影响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动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针对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现有安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构建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安全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预警等环节,实现对间歇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的动态评价和实时预警。具体思路为:
利用传感器、智能仪表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浓度、流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基于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结合工艺知识和事故案例,识别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采用风险矩阵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量化结果,当风险等级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实现对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的全面、准确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根据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艺参数指标:包括反应温度、压力、物料浓度、反应时间等,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反应过程的进行状态,是评价工艺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设备状态指标:包括设备运行温度、压力、振动、电流、电压等,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故障记录等,用于评价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可靠性。
物料管理指标:包括物料的种类、数量、纯度、储存条件、输送方式等,用于评价物料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操作行为指标:包括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培训情况、违章记录等,用于评价人为操作对生产安全的影响。
环境因素指标:包括车间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用于评价生产环境对安全的影响。
(三)动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实现
基于上述模型构建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实现对评价模型的动态更新和优化。具体实现步骤为:
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清洗、滤波、归一化等处理,去除噪声和异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然后根据指标权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生产过程的安全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判断结果,当风险等级达到预警阈值时,通过声光报警、短信通知等方式发出预警信号,并给出相应的控制建议。
五、结论
本文针对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安全风险,构建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安全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实时跟踪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变化,准确评估安全风险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操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控制建议,提高精细化工间歇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更多与化学反应机理相关的指标,提高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小煜,张宇曾.典型精细化工企业风险评价及应对措施分析[J].山西化工,2025,45(06):208-210.DOI:10.16525/j.cnki.cn14-1109/tq.2025.06.078.
[2]高建村,王胜男,任绍梅,等.对基于重点监管化工工艺开展反应热安全评价的思考[J].安全,2020,41(10):19-25+31.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20.10.004.
[3]王健.精细化工企业产品标准效益水平评价路径探析与实践[J].中国标准化,2020,(07):147-15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