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新课标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策略
李冰
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校 15003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推进,“ 整本书阅读” 已从 “ 补充教学内容” 转变为 “ 必备教学环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中,多次以 “ 名著导读” “ 专题探究” 形式渗透整本书阅读要求,如七年级上册推荐《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册聚焦《傅雷家书》,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困境:部分教师将整本书阅读简化为 “ 章节梗概 + 考点梳理” ,忽视学生阅读体验;学生因 “ 篇幅长、理解难” 产生畏难情绪,阅读多停留在 “ 浅读” 层面。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课标 “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四大核心素养要求,以人教版教材推荐书目为案例,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有效策略,旨在解决教学痛点,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以 “ 双线任务” 搭建阅读框架
(一)教师引导线:搭建 “ 三阶目标” ,降低阅读门槛
教师需根据文本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 “ 基础感知 — 深度理解— 拓展迁移” 三阶目标。基础感知阶段,布置 “ 祥子人生轨迹时间轴”任务,让学生梳理 “ 攒钱买第一辆车 — 车被抢 — 卖骆驼再攒钱 — 钱被孙侦探骗 — 被迫娶虎妞 — 虎妞难产去世 — 彻底堕落” 的关键情节,把握小说整体脉络;深度理解阶段,聚焦 “ 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 “ 北平城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底层人民生存艰难)” 对祥子命运的影响,如 “ 第一次买车被乱兵抢走,体现社会动荡对底层劳动者的压迫” ;拓展迁移阶段,结合 “ 当代青年奋斗话题” ,让学生思考 “ 祥子的悲剧是否具有时代必然性” ,实现文本与现实的连接。
(二)学生探究线:设计 “ 小组专题” ,激发阅读主动性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文本核心问题设计探究专题,如 “ 祥子人物形象的变化分析” “ 虎妞形象的争议性讨论” “ 小说中‘ 车’ 的象征意义” 。以 “ 祥子人物形象的变化分析” 专题为例,小组需分工收集文本细节:前期祥子 “ 拉车时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后期 “ 他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只剩下高大的骨头架子”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祥子从 “ 勤劳坚韧” 到 “ 麻木堕落” 的变化原因,既锻炼文本分析能力,又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具体实施方法(一)跨学科融合策略:打破学科边界,丰富阅读维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书目多具有 “ 多学科关联” 特点,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活动。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游记》时,融合 “ 美术”学科,让学生根据 “ 大闹天宫” “ 三打白骨精” 等情节,绘制 “ 西游故事连环画” ,并为画面配文字解说,既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又提升审美创造能力;融合 “ 历史” 学科,对比 “ 唐代真实的玄奘取经故事” 与小说中 “ 神话化的取经情节” ,分析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再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简・爱》时,结合 “ 道德与法治” 学科,围绕 “ 简・爱的平等意识” 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 “ 文化自信” 与 “ 思维能力” 的双重培养。
(二)读写结合策略:以 “ 创意写作” 深化文本理解
读写结合是提升阅读效果的关键路径,可结合文本特点设计创意写作任务。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该书作为纪实作品,语言客观且富有感染力,可布置 “ 给红军战士写一封信” 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书中 “ 红军过草地” “ 彭德怀与士兵同甘共苦” 等情节,表达对红军精神的理解与敬意,写作过程中需引用原文细节,实现 “ 读”与 “ 写” 的深度结合;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时,让学生以 “ 尼摩船长的航海日记” 为主题,模仿小说的科幻风格,补充 “ 南极冰山遇险” “ 与章鱼搏斗” 等情节的细节描写,既锻炼想象力,又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数字化辅助策略:利用技术工具,解决阅读痛点
针对学生 “ 阅读进度难跟踪” “ 交流讨论不充分” 的问题,可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教学。如使用 “ 班级阅读打卡平台” (如钉钉打卡、微信小程序),让学生每日上传《朝花夕拾》的阅读笔记(如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覆盆子’ 的描写让我想起童年” ),教师实时点评,督促阅读进度;利用 “ 线上讨论区” (如腾讯文档评论功能),组织学生围绕《水浒传》“ 武松打虎是否应该被提倡” 展开辩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提升思维活跃度。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思与优化:基于教学实践的改进方向
(一)关注学生差异,实施 “ 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如对《骆驼祥子》的理解,基础薄弱学生可能仅能梳理情节,而能力较强学生可深入分析 “ 悲剧根源” 。因此,需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任务为 “ 摘抄祥子的经典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提高层任务为 “ 对比祥子与小福子的悲剧,总结小说主题” ;拓展层任务为 “ 结合社会现实,撰写‘ 祥子悲剧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短文”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二)完善评价体系,避免 “ 唯分数论”
新课标强调 “ 评价应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 ,因此需构建 “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的多元体系。过程性评价包括 “ 阅读笔记质量”“ 小组讨论参与度” “ 创意写作完成情况”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 “ 读书分享会” 形式,让学生以 “ PPT 展示” “ 话剧表演” 等方式呈现阅读成果,如小组通过话剧演绎《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情节,教师从 “ 文本还原度” “ 表演表现力” “ 团队协作” 等维度评分,全面评价学生阅读效果。
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落实初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路径。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通过 “ 双线任务”搭建阅读框架,结合 “ 跨学科融合” “ 读写结合” “ 数字化辅助” 等创新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痛点问题,让学生从 “ 被动读” 转变为 “ 主动读” ,从 “ 浅读” 走向 “ 深读” 。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优化教学设计,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与实施建议 [J]. 语文建设,2023 (05):4-8.
[2] 李吉林。人教版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 “ 情境 - 任务” 教学模式实践 [J]. 中学语文教学,2024 (02):32-36.
[3] 张文质。数字化工具在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 (1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