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意识培养
赵杰
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沈阳市 110103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法制意识的重要性
(1)契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帮助学生 “ 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 。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法制教育,能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理解 “ 规则” “ 公平” “ 责任” 等基本法治概念,逐步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前提。
(2)应对小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小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复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权益侵害等问题时有发生。若缺乏基本的法制意识,学生既可能因不了解法律边界而做出不当行为,也可能在自身权益受损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3)奠定终身法治素养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的法制认知和行为倾向,会对其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意识培养,并非简单传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和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的基本观念,这种启蒙教育能为学生小学阶段深化法治学习、成年后成为守法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意识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生活,与学生实际脱节
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制教学内容,仍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场景的结合。这种 “ 脱离生活的法制教育” ,导致学生难以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的实用价值,更难以形成主动运用法律的意识。
(2)教学方法:重灌输轻互动,缺乏体验式学习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许多教师在法制教学中仍采用 “ 讲授法” 为主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 “ 遵守交通规则” 时,教师仅通过 PPT 展示交通标志和条文,却未组织模拟过马路、交通场景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 “ 以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对法制知识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深刻理解规则的意义,更无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法制教学底气欠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法制意识培养的直接实施者,但其专业能力往往存在短板。一方面,部分教师并非法律相关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法制培训不足,教师缺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导致法制教学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引导学生思考。
(4)协同机制:家校社脱节,缺乏教育合力
法制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但当前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学校层面,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法制教育重视不足;家庭层面,部分家长自身法制意识薄弱,甚至存在 “ 孩子还小,不懂法律没关系” 的错误观念,无法为孩子树立遵法守法的榜样;社会层面,社区、法院等机构的法制教育资源未充分利用,学生缺乏走进真实法治场景的机会,难以形成对法律的直观认知。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路径
(1)立足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将法制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场景结合。例如,在教学 “ 维护公共秩序” 时,可结合 “ 课间走廊不追逐打闹” “ 图书馆保持安静” 等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理解 “ 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遵守” ;在讲解 “ 消费者权益保护” 时,可结合 “ 购买过期零食如何维权” “ 玩具质量问题找谁解决” 等家庭消费场景,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聚焦体验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体验式活动。例如,在教学 “ 学会维权” 时,组织 “ 模拟课堂纠纷解决” 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 “ 被欺负的同学” “ 老师” “ 家长” ,通过情景再现,学习如何通过合理途径解决矛盾;在讲解 “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时,开展 “ 模拟小法庭” 活动,让学生扮演 “ 法官” “ 律师”“ 原告” ,通过模拟案件审理过程,直观感受法律的程序和公正。
(3)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师资建设
开展专项培训与教研活动:学校应定期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法制专项培训,邀请法院、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围绕 “ 小学法制教学重难点” “ 常见法律问题解答技巧” 等内容开展讲座;
搭建教师学习与交流平台:利用线上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法律知识学习资源;鼓励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法制教学案例。此外,可安排道德与法治教师到法院、社区等机构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法治实践经验,提升其法制教学的专业性和底气。
(4)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协同机制
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传递 “ 家庭是法制教育第一课堂” 的理念;同时,为家长提供法制教育指导,如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法制绘本(《我的第一本法律启蒙书》)、布置 “ 家庭法制小任务” (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让家长成为孩子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参与者。
四、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以 “ 生活化、体验式、协同化” 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同时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让法制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成长,才能帮助小学生建立初步的法治认知,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为其成长为具有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持续探索创新,让法制意识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真正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毅梅.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J]. 考试周刊,2020 (43):103-104.
[2] 玉晓东.融入社会实践的中小学道德法制教育模式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4 (8):129-132.
[3] 王永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J]. 课堂内外 (初中教研), 2024 (14):146-148.
[4] 李志春.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学周刊,2022 (3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