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项目中跨区域协调管理的优化策略与实践应用

作者

徐峰波

身份证号:320681198303245614

一、引言

园林绿化项目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区域的园林绿化项目逐渐成为趋势,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态廊道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绿化联动项目等。然而,由于不同区域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政策法规、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跨区域园林绿化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养护等环节面临复杂的协调管理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跨区域园林绿化项目的高效运作,是当前园林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园林绿化项目跨区域协调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涵盖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全生命周期的跨区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各方参与主体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上传和获取项目相关信息,包括项目进度、质量检测数据、资源调配情况等。例如,施工单位可以在系统中更新每日的施工进度,监理单位及时上传质量检查报告,方便其他参与方随时掌握项目动态,提高信息透明度。

整合地理信息与植物数据库:收集各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以及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信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快速查询不同区域的相关信息,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和规划景观布局,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跨区域管理体系

统一项目管理标准:由项目牵头方组织各参与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专家,制定适用于整个跨区域项目的统一管理标准,包括项目审批流程、招投标规则、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例如,在质量验收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标准,确保项目质量在不同区域都能得到有效把控。

明确各方职责与分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制定项目章程,明确各参与地区政府部门、企业等在项目中的职责和分工。例如,规定 A 地区负责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审批,B 地区负责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施工企业负责按照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等,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强化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定期组织跨区域的项目沟通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各地区的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代表、施工企业代表、监理单位代表等。在会议上,各方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共同讨论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每月召开一次线上视频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线下集中会议,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小组:由各参与地区选派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协调管理小组,负责项目日常的沟通协调工作。该小组要及时收集各方反馈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并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例如,在遇到设计变更问题时,协调管理小组要迅速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确定变更方案。

(四)优化资源调配策略

建立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各参与地区建立资源共享库,包括劳动力资源、材料设备资源等信息。当某一地区出现资源短缺时,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从其他地区调配资源。例如,在施工高峰期,A 地区劳动力不足,可以向劳动力相对充裕的 B 地区请求支援,由 B 地区组织部分施工人员前往 A 地区参与项目建设。

合理规划资源运输路线:对于需要跨区域运输的资源,如大型苗木、建筑材料等,要综合考虑运输距离、运输成本、运输时间等因素,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同时,加强运输过程中的管理和保护,减少资源损耗。例如,采用专业的苗木运输车辆,配备必要的养护设备,确保苗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

三、优化策略的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大型跨区域园林绿化项目 ——“ 京津冀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旨在通过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一条连续的生态廊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该项目涉及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项目总长度达数百公里,包括绿化造林、景观打造、生态修复等多项任务。

(二)优化策略的应用

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项目团队搭建了 “ 京津冀生态廊道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整合了三地的地理信息、植物数据库以及项目进度、质量、资源等信息。三地的项目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获取所需信息。例如,设计人员在规划北京段的绿化景观时,通过系统查询到河北段已采用的植物品种和景观布局,避免了重复设计,并根据北京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优化设计。

统一管理体系的实施:由京津冀三地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京津冀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管理标准》,统一了项目审批、招投标、质量验收等流程和标准。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审,确保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在质量验收时,依据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保证了项目整体质量。

沟通协调机制的运行:建立了定期沟通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线上项目进度汇报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线下协调会。同时,成立了由三地人员组成的协调管理小组,负责日常沟通协调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河北段的施工进度因天气原因滞后,协调管理小组及时组织三地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代表进行沟通协商,调整了施工计划,北京和天津段适当放缓施工进度,等待河北段跟上,确保了项目整体进度的协调。

资源调配策略的执行:三地建立了资源共享库,实现了劳动力、材料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与调配。在施工过程中,天津段某一时期急需一批特定规格的苗木,而当地市场供应不足,通过资源共享库得知河北段有充足的货源,经协调后,河北段及时调配了苗木,满足了天津段的施工需求。同时,项目团队合理规划了资源运输路线,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损耗。

(三)应用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优化策略,“ 京津冀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建设过程中,沟通协调更加顺畅,各方能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延误和误解。资源调配更加合理高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降低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得到保障,三地绿化景观风格统一,生态廊道功能和景观效果显著。该项目改善了京津冀生态环境,为跨区域园林绿化项目管理提供了成功经验。

五、结论

园林绿化项目在跨区域管理中遇到多种挑战,如气候差异、政策不统一、沟通不畅和资源调配难题。实施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沟通协调和优化资源策略等措施,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随着区域协同发展,跨区域项目增多,持续优化管理策略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项目操作中应根据特点灵活运用策略,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2022《园林》征集学术专题[J].园林,2021,38(09):109.

[2]张晓彬.北京城市雾霾形成机理和跨区域治理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3]刘坤良,花木跨区域规模化引种驯化与人居环境应用研究.广东省,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