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困境与优化对策

作者

马雷振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457000

一、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主要侧重于学校内部的教育和管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单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机制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需要深入分析并寻找有效的优化对策。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社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整合这三方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果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家庭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和引导;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三方的协同合作,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3 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往往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和矛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调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够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保持一致,形成教育的连贯性。例如,学校可以将教育理念和要求传达给家庭和社会,家庭和社会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困境

3.1 家校沟通不畅

3.1.1 沟通渠道单一

目前,高校与家庭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家长会、电话和短信通知等,这些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长会通常每学期召开一次或两次,时间有限,难以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交流;电话和短信通知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此外,高校缺乏专门的家校沟通平台,家长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

3.1.2 沟通内容片面

高校与家庭的沟通内容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违纪情况,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家长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片面的沟通内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3.1.3 沟通主动性不足

部分高校和家长在沟通中缺乏主动性。高校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已经成年,应该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与家长的沟通较少;一些家长则由于工作繁忙或教育观念淡薄,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关注不够,不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主动性的不足导致家校之间信息不畅,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 社会资源参与不足

3.2.1 社会参与意识淡薄

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教育的参与意识还不够强烈,认为学生教育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与社会关系不大。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虽然有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但缺乏参与高校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2 参与渠道不畅通

高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对接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高校在寻求社会资源支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也不知道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企业和社会组织也不清楚高校的需求和合作方式,导致双方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

3.2.3 资源整合难度大

社会资源种类繁多、分散广泛,高校在整合这些资源时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如何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和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社会资源的参与往往涉及到利益分配、责任界定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社会资源的参与积极性。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优化对策

4.1 加强家校沟通平台建设

4.1.1 拓展沟通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和短信通知外,还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QQ 群、学校官方 APP 等,及时发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等信息,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高校可以开设家长信箱,接受家长的咨询和建议,及时回复家长的问题,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4.1.2 丰富沟通内容

高校与家庭的沟通内容应更加全面和深入,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违纪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4.1.3 提高沟通主动性

高校和家长都应提高沟通的主动性。高校教师应树立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也应增强对学生教育的责任感,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双方可以通过定期沟通、不定期走访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4.2 拓展社会资源参与渠道

4.2.1 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高校应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学生教育的参与意识。可以通过举办社会资源与学生教育对接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企业和社会组织了解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认识到自身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可以对积极参与学生教育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

4.2.2 畅通参与渠道

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资源整合机构,负责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资源和需求,并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对接和整合。高校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4.2.3 加强资源整合

高校应加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筛选和组合。例如,可以将企业的实习基地、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文化机构的展览演出等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同时,高校应建立社会资源管理数据库,对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该机制在实践中面临着家校沟通不畅、社会资源参与不足、协同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为了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效性,高校应加强家校沟通平台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参与渠道,完善协同机制。通过拓展沟通渠道、丰富沟通内容、提高沟通主动性,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社会资源的参与度和利用效率;通过建立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健全制度保障、统一协同育人理念,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校家社协同: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J]. 江嵩.民生周刊,2023(24)

[2]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高质量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基础、困境与趋向[J].贺明华;周杨力子;江毓君.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