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设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卢毅群
安徽省成思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绿色建设理念正深刻重塑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这种创新转型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的革新,更要求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决策机制,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实践,推动建筑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精细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
1 绿色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绿色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是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工程管理全过程,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管理强调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考虑环境因素,在设计阶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在施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在运营阶段注重能效提升和室内环境质量,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建筑项目的环境绩效。同时,绿色理念的实践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通过节水节材措施降低工程成本,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打造绿色建筑品牌增强市场认可度,最终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随着绿色建筑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将绿色理念融入工程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适应政策要求、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2 基于绿色建设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2.1 资源高效利用管理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立资源流转的精细化管控体系,通过BIM 技术实现材料用量的精准计算和动态调整,开发智能物料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进场材料的储存和使用情况,避免过度采购和浪费。推行模块化设计和装配式施工工艺,提高建筑材料标准化程度和重复利用率,建立施工现场余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将钢筋下脚料、模板边角料等加工成小型预制构件或临时设施配件。实施水资源梯级利用方案,收集雨水用于降尘和养护,处理后的施工废水用于车辆冲洗和绿化灌溉,通过智能水表监控各作业面的用水强度。创新能源管理模式,采用太阳能临时照明系统,为重型机械安装油耗监控装置,在生活区推广节能电器,通过能源审计发现并改进用能薄弱环节,使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状态。
2.2 环境友好施工管理创新
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风险预防和管控机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专项编制环境保护篇章,针对扬尘、噪声、光污染等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制定量化控制指标。建立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 PM2.5、噪声分贝等数据并自动预警超标情况,采用智能喷淋系统联动粉尘监测数据进行抑尘作业。推广绿色施工工法和技术,使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减少扰民,选择环保型施工机械降低尾气排放,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场地生态。创新废弃物分类处理模式,设置标准化垃圾分类收集站,对危险废弃物实行专业化处置,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流水线现场生产再生骨料。开展工地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保留场地原有植被,施工临时设施采用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围挡,完工后及时恢复临时占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2.3 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创新
将绿色理念延伸至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策划阶段就建立涵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各环节的绿色目标体系,通过价值工程分析平衡初期投资与长期效益。设计阶段推行绿色协同设计模式,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共同优化方案,运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模拟不同方案的能耗和环境影响,选择综合性能最优的设计策略。施工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全过程管控,建立材料环境声明档案,记录每批进场材料的碳足迹信息,通过施工模拟优化物流组织和工艺安排减少环境负荷。
3 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构建绿色管理组织架构
在工程项目管理层级中设立专职的绿色管理岗位,组建由项目经理直接领导的可持续发展部门,配置具备环保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负责绿色施工策划和监督。建立跨职能的绿色管理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由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多方参与的绿色技术协调会,解决各专业在环保措施落实中的接口问题。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绿色管理职责分工,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传统指标同等权重考核。在组织文化层面培育绿色价值观,通过内部培训、主题活动等形式提升全员环保意识,鼓励基层员工提出绿色改进建议并建立奖励机制。与外部专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第三方环境监理进行独立监督,聘请环保专家团队提供技术咨询,构建内外部协同的绿色管理网络,为创新管理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3.2 制定绿色管理流程规范
编制系统化的绿色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覆盖从项目策划到竣工验收各阶段的操作规程,针对不同工程类型和规模制定差异化的绿色管理要求。建立绿色施工方案的专项审批制度,规定方案的编制深度和审查要点,组织专家论证关键环保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施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在工程前期系统识别各阶段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评估其重要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完善绿色施工的过程检查机制,制定详细的环保验收标准和评分细则,定期开展现场巡查和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闭环。创新文件记录和信息管理方式,开发绿色施工电子台账系统,自动采集环境监测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实现环保管理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
3.3 强化绿色管理人才培养
构建多层次的绿色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中增设绿色施工管理课程,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具备环保知识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绿色建筑标准、环保法规、节能技术等专题培训,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的绿色管理能力。建立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造师、环保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促进专业人员知识更新。在实践中培养复合型人才,安排技术人员参与绿色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实际案例学习先进的环保工艺和管理方法。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组织绿色施工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会,促进不同企业间的经验分享和最佳实践推广。
结束语
绿色建设理念引领的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标志着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持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和强化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将推动建筑工程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基于绿色建设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思路[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7):12-14.
[2]李刚.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J].居业,2025,(03):169-171.
[3]杨见丽.绿色建设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J].绿色中国,2025,(03):169-171.
[4]姚亚军.基于精益建设理念的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分析[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06):32-35.
[5]邹卫平.绿色建设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低碳世界,2022,12(08):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