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间性理论下的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研究
李智君
桂林学院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1BMZ019)阶段性成果
间性,该词源于生物学专业术语。当前,文化间性理论聚焦于社会学领域,是研究各类文化之间对话、交互、作用、协同的理论。文化间性,是主体文化与异文化接触时在双方接触地带出现的居间的相互跨越或横越的过程,表明主体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始终会存在或大或小的间距。从文化间性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的设计的价值,理解文化间性与在地性设计的内在关联,为民族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的全球在地化提供了思路。
一、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的文化间性理论逻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民族有12 个,在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占 62.48% ;各少数民族人口占 37.52% ,其中壮族人口占 31.36% 。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占 6.16% 。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与数智时代碰撞,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嵌入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并保持民族特色,如何突破时代审美同质化,如何在数智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完成民族文化的时代演进。通过调研搜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和在地性设计学说出现以来的相关学术文献、政策文件,将文化间性理论作为在地性设计研究的理论参考,思考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间性,研究以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交融的文化关联,思考将基于民族传统文化间性理论通过在地性设计研究实现。
伴随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强盛,深入持续开展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研究,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在地性设计交融,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成在地性设计语言,通过文创产品、文化场域、数字传播等路径,将民族传统文化间性张力覆盖于区域设计实践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演进,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基于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话语体系,进而实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文化间性理论下的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研究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间性特征。广西作为多民族世居交汇区,其文化自古便具有典型文化间性。形成了文化层叠共生、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混融、民族仪式的再语境化。文化间性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的研究带来思维角度的转化。
首先,文化主体间的对话与互释,是文化间性理论是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在地性设计间的动态对话与相互鉴别,突破二元对立理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文化间性理论强调文化间的动态对话与互鉴,表达了文化身份不是固态的存在,而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互动中不断重构及演进。其解构核心为主体间性、边界流动性以及批判继承性。其中主体间性为不同文化作为平等主体,不同的文化通过交流产生新的意义;边界流动性为不同文化符号在传播中被重新诠释;批判性继承为避免本质主义,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适应性。时代背景下文化混杂的场域中形成文化的“第三空间”。文化间性理论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转译机制已经趋向成熟,如铜鼓、壮锦纹样的跨文化解读及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各类传播媒介和商业场所的转译、各类少数民族活动以广西声音的形式面向公众的“三月三”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社会活动中应用。
其次,文化间性理论下的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是设计方法的新模式。促使区域传统文化从原生形态中的传承模式,向数字化时代中的文化间性导向传承创新模式转型。
在文化间性理论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语境下的在地性设计实践中持续进行设计、冲突、调适的演进。将感官突兀的文化符号冲突以及载体的材质、物质、技术的差异,通过调试形成时代参与式的在地性设计,将民族传统文化弹性转译在现代在地性设计中,以交互并递进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三、文化间性理论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构建策略。
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的文化逻辑应用于文化轨迹构建上,以在地性设计为载体,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语境、美学规律、工艺美术、空间构筑、手工技艺等文化因子进行设计创新,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及储备、资源整合、政策措施等多个路径系统完善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解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的现况,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研究开展了调研,从文化创意、文旅融合、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当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首先,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通过文旅融合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 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旅融合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在地性设计 等多种方式呈现。例如: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侗族多耶节”为载体,将侗族传统文化元素 侗族刺绣、木构营造技艺通过设计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整合民俗展演、文创产品市集,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地性设计转化应用在文旅实践中,推动文旅消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
其次,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设计实现产业化转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中各民族非遗技艺都在持续寻求产业化转型的契机。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南宁等市构建“非遗+文创”产业链。将壮锦与壮锦纹样设计为广西标志性文创产品,通过在地性设计将壮锦文化元素转化为潮流元素,通过产业化升级将壮锦文创扩展至服饰、箱包等 75 个品类的产品线,通过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改造,形成产业化升级。2023 年广西壮锦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 亿元。通过技术赋能,用数字化在地性设计优化产品缩短研发周期,与故宫文创、迪士尼等IP 开展品牌合作设计推出联名款产品,不断推升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第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跨领域融合设计的数字化传播。数智时代背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地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数智设计和互联网传播传播对 智能化的设计传播。以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为例,依托“印象·字艺术”新路径。2024 年,桂林推出了“元游桂林”项目,通过民族传统文 使用 实技术还原漓江渔火、龙脊梯田等经典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场景,游客可穿戴VR 设备参与美景欣赏、竹筏漂流、虚拟对歌等互动。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性跨领域融合设计的数字化传播。
全球场域下,以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因子促区域特色文化生态发展,陆续开展文化创意、文旅融合、数字化传播等在地性跨领域融合设计,将民族传统文化间性张力覆盖在在地性设计研究中,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语境通过在地性设计传播,通过在地性设计践行文化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拓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发声,促进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共时性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祁进玉,郭跃.全球在地化与流动性:亚洲共同体意识及其展望[J].西北民族研究.2020(02)
[2]杨念群.中国社会史研究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17(01)
[3]孙信茹.社交媒体在地化:一种进入整体情境的方法论[J].南京社会科学.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