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过程管理视角的养护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优化研究
孟凡荣
四川广南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一、养护工程计量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计量标准与规范体系的完善
养护工程涉及道路、 桥梁、隧道等很多结构类型,工程项目差别很大,计量依照常常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出现争论。在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养护计量规范,创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标准体系。比如,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制订专门的计量细则,依照地区的气候和材料特性制定差异化的标准,通过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可以给计量工作赋予清楚的依照,缩减随意性,改善工程核算的科学性及可比较性。
(二)全过程动态计量机制的构建
传统养护工程计量多采取阶段性结算,忽略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资金使用滞后并存,风险积压。在全过程管理视角之下,必须创建全过程动态计量机制,把计量工作渗透到项目的立项,执行,监理以及验收等诸多环节,设立动态计量节点。针对关键工序进行及时核算,保证工程量同资金流动相一致,引进第三方监理公司予以交叉核验,增进动态计量的公信力。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超预算和资金被挤占现象,而且能推动施工方改进自身精细度的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技术在计量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 BIM、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计量管理具备了数字化升级的条件。用BIM 模型可以做到工程量的三维可视化,精确提取施工数据,依靠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即时监测施工进度和材料耗费,做到动态的数据采集。凭借大数据平台可对以往项目的计量信息展开分析,形成决策依据,信息化应用优化了计量的精确度和效率,削减了人为干扰和误差,给全过程计量管理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计量争议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计量争议大多源于数据口径不同,核算流程不明或者责任划分不清,全过程管理重视预防与控制并举。预防方面要加大合同前期计量约定力度,明确工程量计算办法和数据出处,执行过程里推广开放式数据共享平台,让业主,施工,监理各方都能及时得到计量数据。针对争议,要创建起快速仲裁,调解机制,削减纠纷给工程进度,资金流带来的影响,凭借提前预防和高效解决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削减争议发生率,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二、养护工程合同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合同条款设计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合同属于养护工程管理的关键文件,合同条款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履约效果。以往合同条款大多比较笼统,无法全面涵盖全过程的风险与变动,应当在合同设计时充分体现出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提升条款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就工程范围,质量标准,工期要求,支付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约定,而且要按照项目实际状况设定动态调整条款,从而应对突发事件和环境改变。通过科学设计合同条款,可以给养护工程赋予制度上的保证,缩减履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二)全过程风险识别与分担机制
养护工程存在工期紧、 环境复杂,突发因素多等特点,风险管理尤其重要。在全过程管理下,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要系统识别风险,包含自然灾害,材料价格浮动,政策改变,施工安全等。然后在合同里合理分配各种风险责任,像价格风险用价格调整条款来分担,自然灾害风险靠保险机制化解,施工安全风险由施工单位承担主要责任。通过全过程风险识别和合理分担机制,可以减小合同履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项目稳步前行。
(三)合同履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体系
传统模式里,合同履约监督大多只做到验收阶段,没有过程化管理,造成监督滞后,问题难以马上被察觉。全过程管理视角下,合同履约监督需做到全程覆盖,可以创建起多维度的监督指标体系,把质量,进度,安
全,环保这些全部纳入监督范畴。展开动态跟踪,及时评价,而且要采用第三方评估手段,加强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经过全过程监督与评价。可以提升合同履约透明度,营造出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各方履行职责。
(四)争议解决与合同纠纷处理优化
养护工程合同纠纷大多源于条款不清、履约失误或者外界因素造成,全过程管理需打造有效的争端化解体系,可提前在合同里规定好解决争端的办法。比如首选调解,快速仲裁或者诉讼途径,并且设置合理的时限,防止纠纷长期悬而未决,还要促使行业协会或者政府监管部门创建专门的调解平台,给解决争端给予中立渠道。通过改良争端解决机制,既能削减纠纷成本,又能守住合同联系的稳定度和工程进度的连贯性。
三、全过程管理视角下计量与合同的协同优化机制
(一)计量与合同的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计量是合同执行的基础,合同是计量实施的制度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全过程管理框架下,计量结果应直接纳入合同履约评价,合同条款也应为计量方法及依据提供制度支撑。例如在合同条款中明确BIM 计量或动态计量方式,可以提高工程核算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通过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实现工程量核算与合同执行的有机统一。
(二)全过程信息共享与数据联动平台建设
信息不对称造成计量与合同管理脱节,全过程管理重视数据共享和协同,要创建统一信息平台。把计量数据,合同履约信息,进度计划和资金走向整合到同一个系统里,各个参与方可随时查阅有关数据,做到信息透明并联动,业主通过平台随时知晓计量状况。施工方随时了解资金支付安排,监理方也能同步监督,信息平台的创建既缩减了交流费用,又提升了协同效能,促使计量和合同管理深入融合。
(三)绩效考核与责任追溯机制的融合
全过程管理既看重过程,又重视结果,把计量,合同履约放到统一的绩效考核范畴里。针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量准确度,合同履约比率,质量达标比率等展开综合评定,而且还要创建起责任追溯机制,保证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查清责任方,要是计量数据存在虚报情况。就要追查施工方和监理方的责任,如果合同履行不到位,就要追究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责任。通过绩效考核和责任追溯的融合,就能营造出非常有力的激励约束体系,促使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改善。
(四)制度保障与监管机制的完善
协同优化机制要落地就离不开制度和监管,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得在政策上推动全过程管理观念落地,出台配套规章和操作指南,加强养护工程计量及合同管理方面的引导。还要形成起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监管平台做到对项目的全流程监测和预警,加大违规的成本,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计量和合同的协同优化才能真正落地。
结论:
全过程管理视角下的养护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优化,达成计量标准化、过程动态化、合同科学化的统一,依靠完善规范、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责任追溯,可以改善管理透明度和执行力,经过研究显示,此种模式既保证了工程品质和资金使用效率,又促使养护工程朝着高质量、精细化方向发展,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伟. 基于全过程动态管控视角的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 珠江水运, 2025, (6):32-34.
[2]曹婉婷.浅谈住宅房地产项目工程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J].居舍,2024(3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