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在家畜饲养管理中问题和对策
师兵
双滦区农业农村局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 067101
近年来,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转变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包括疫病传播风险的增加、饲养环境的恶化、抗生素滥用引发的耐药性问题以及动物应激反应的加剧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尽管现代畜牧兽医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许多实际生产场景中,仍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兽医资源分配不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情况,严重限制了科学养殖理念的落地与推广。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兽医技术与饲养管理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健康、高效和可持续的家畜生产系统,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之一。
一、畜牧兽医在家畜饲养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饲养环境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在家畜饲养过程中,饲养环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状态与生产性能,当前普遍存在圈舍设计不合理、通风条件不佳、温湿度调控失衡以及卫生清洁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氨气浓度过高、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进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与群发性感染,同时饲养密度过高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压力,使得动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降低饲料转化率,也为疫病传播创造了条件,而相关工作人员对环境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使得许多潜在风险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干预[1]。
(二)疫病防控体系尚未健全
疫病防控是家畜饲养管理的核心环节,然而现阶段基层养殖场普遍存在防疫意识薄弱、免疫程序不规范、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松散等现象,具体表现为疫苗使用盲目或过期、隔离检疫流程缺失、消毒操作流于形式,加之对常见疫病的诊断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早期识别与快速处置,导致疫情发生时蔓延迅速且控制困难,此外引种管理不严格也增加了外来病原传入的风险,整个防控链条存在多处漏洞,严重威胁畜禽群体的稳定与安全。
(三)日粮配制与饲喂方式不够科学
家畜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及免疫功能,但目前许多养殖场所采用的日粮配方仍依赖传统经验,未能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精准调整,导致蛋白质、能量、维生素或矿物质等营养素供给不平衡,尤其在某些微量元素和纤维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偏差,同时饲喂方式粗放,未能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容易引起消化紊乱、代谢疾病以及饲料浪费,而相关工作人员对营养学知识的掌握较为有限,缺乏系统性的营养监测与配方优化能力。
(四)兽医服务覆盖不足与诊疗水平有限
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化服务队伍规模小且覆盖范围有限,难以为分散的养殖场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现场诊疗中往往依赖经验判断而缺乏实验室检测支持,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常见疾病的用药方面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引发药物残留及耐药性问题,同时兽医与养殖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善,疫病信息传递和防控指导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限制了整体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畜牧兽医在家畜饲养管理的优化管理策略
(一)系统化改善饲养环境条件
环境控制作为保障家畜健康生产的核心要素,需要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才能实现根本性改善。首要步骤是对现有圈舍结构进行科学评估与改造,重点优化通风系统的设计布局,采用纵向通风与侧向通风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舍内空气流通均匀且无死角,同时合理设置排水沟渠与渗漏层,防止积水现象发生,维持地面干燥卫生。在环境监测方面应当安装智能化温湿度传感器与氨气浓度检测仪,实现数据的连续采集与异常自动报警,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的环境调控依据,此外需要建立详细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明确不同区域的清理频率与消毒剂使用标准,特别对饲槽、饮水线等关键部位实施重点维护,杜绝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
(二)构建规范化疫病防控体系
疫病防控工作需要建立贯穿养殖全过程的管理机制,从引种环节开始就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对新引进家畜进行至少三周的单独观察与健康监测,并开展必要的病原学检测,确保无特定传染病原带入。在免疫预防方面应当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家畜生长阶段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疫苗接种方案,明确免疫时间、剂量与接种方法。同时建立免疫效果评估机制,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确保免疫保护效果达标,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需要全面覆盖人员、车辆、物资等各个环节,设立明确的隔离区与消毒通道,对进入场区的所有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还要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通过日常巡栏观察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与有效处置。
(三)推行精准化营养调控方案
营养管理应当遵循家畜不同生理阶段的特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日粮配方。首先需要准确评估家畜的营养需要量,包括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素的适宜比例,确保日粮组成能够满足生长、繁殖或生产的不同生理需求。在饲喂管理方面要建立规范的饲喂操作程序,明确饲喂时间、次数与投料量,并根据季节变化、饲料原料品质及家畜体况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加强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建立从原料采购、仓储管理到加工配送的全流程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防止霉变、污染或变质饲料进入饲喂环节,还要定期对家畜进行体况评分与营养状况评估。通过观察体态变化与生产性能指标,及时调整营养供给策略,确保家畜始终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与生产性能[2]。
(四)完善兽医服务网络与技术支持
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首先要扩大专业化兽医服务的覆盖范围。通过建立区域化服务网络与流动服务站等方式,为分散养殖场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在诊疗服务方面应当建立数字化远程诊断平台,整合专家资源与检测机构,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的专业指导,同时要规范用药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药物采购、储存与使用记录制度,明确各类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与休药期要求,确保合理用药与药物残留控制。还要建立常态化的技术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兽医技术交流与专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常见疫病诊断、采样送检与应急处置等实操能力,此外应建立养殖场与兽医服务机构的长期协作关系,实现疫病防控与健康管理的系统化推进。
总结
综上所述,家畜饲养管理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当前在环境控制、疫病防控、营养调配及兽医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未来畜牧业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数据监测与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同时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推动形成更加科学、高效且可持续的家畜健康管理模式,为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晓红. 畜牧兽医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J]. 中国动物保健, 2025, 27 (06): 215-217.
[2]诸葛忠勇. 浅谈家畜饲养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J]. 中兽医学杂志,2015, (11):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