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热源协同的智慧供热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
杨楠
天津市恒安供热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宝坻区 301800
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环保要求日益提升的大环境下,传统供热方式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传统供热多以单一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例如部分小型燃煤锅炉供热,能源转化率不高,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在环境影响方面,传统供热方式往往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当下环保要求。同时,传统供热系统在供热稳定性上也存在不足,单热源供热一旦热源出现故障,易导致大面积供热中断。因此,发展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它能有效应对传统供热方式的弊端,满足当前及未来供热发展的需求。
1. 多热源协同概述
多热源协同旨在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热源的优势,提升整体供热系统的性能。不同热源在能源特性上存在差异,例如热电联产具有较高的供热稳定性,但受燃料成本影响;太阳能清洁且免费,但受天气条件制约。多热源协同利用这种互补性,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根据各热源的特点和实时需求,合理进行能量分配。
2. 智慧供热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智慧供热系统架构涵盖热源、热能传输网络、分配站及用户端。热源作为能量供应源头,负责产生热能,不同类型热源如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及可再生能源等,依据其特性协同工作。热能传输网络承担热能输送任务,将热源产生的热能高效传输至分配站。分配站则对热能进行合理分配,根据用户端需求将热能输送至各个用户。智能化设备深度融合于系统各部分,如智能阀门、智能仪表等,可实时收集并反馈运行数据,实现系统各部分间紧密协作与智能化调控,确保热能高效、稳定供应。
2.2 信息技术与传感器应用
在智慧供热系统中,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供热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潜在规律,为系统运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云计算具备强大计算能力,可快速处理复杂数据分析任务,助力决策制定。物联网技术则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使系统各部分能实时交换数据。传感器作为系统感知层关键部件,分布于热源、管网及用户端等位置,实时获取温度、压力、流量等系统运行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上层系统,为监测、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
2.3 智能化调控策略
基于实时数据,智慧供热系统实施智能化调控策略。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等对用户热需求影响显著,当气温降低时,用户热需求增加,系统依据传感器获取的实时气象数据,调整热源出力,增加热能供应。同时,用户需求存在时段性差异,如白天与夜晚需求不同,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端实时数据,精准把握需求变化,合理分配热能至各用户端,实现供需平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供热质量。
3.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运行优化
3.1 运行优化目标与原则
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优化旨在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及供热质量最优化。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是首要原则。为实现这些目标,需综合考虑各热源的特性、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外界条件的变化。以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例,要通过合理分配各热源的热负荷,避免能源的浪费;环境污染最小化则要求优先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供热质量最优化需保证用户端的供热温度稳定且满足需求。通过这些原则指导下的优化策略,使系统在高效、环保、优质的模式下运行。
3.2 基于外界条件的运行调整
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等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影响显著。温度降低时,用户对热量的需求增加,系统需相应提高热源出力。不同热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热电联产热源调节相对迅速,而可再生能源热源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因此,要根据温度变化趋势,提前调整各热源运行策略,合理分配热负荷。同时,用户需求在不同时间段也存在差异,如白天与夜间的用热需求不同。通过实时监测用户需求变化,利用智能化调控策略,动态调整各热源出力大小,以实现供需平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3.3 优化算法与模型
在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运行优化中,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算法能够求解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例如,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对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编码、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逐步搜索最优解。粒子群算法则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在解空间中寻找最优粒子位置,从而得到系统最佳运行状态。在实际应用中,结合系统的具体特点和运行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这些算法应用于模型求解,可实现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和供热质量等多目标的综合优化,确保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4.系统设计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技术问题及应对
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难题。系统集成方面,由于涉及多种热源、复杂的热力网络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兼容性与协同性难以保证,易出现数据交互障碍、控制指令冲突等问题。数据安全层面,随着信息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深度应用,大量运行数据存储与传输面临泄露、篡改等风险。设备兼容性上,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通信协议、接口标准不尽相同,给系统整合与维护带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应采用先进技术标准,统一设备接口与通信协议系统各部分无缝对接。同时,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引入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攻克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难题。
4.2 管理问题及应对
在多热源协同运行管理中,协调困难是一大挑战。多热源涉及不同利益主体,其运行目标、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在能源分配、调度指挥等方面易产生矛盾,影响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此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复杂供热系统及智能化设备的管理与操作能力,难以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与权益,制定统一运行规则与调度方案,加强沟通与协作。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结束语:
聚焦于多热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合理整合多种热源,如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及可再生能源等,并借助智慧供热系统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在多热源协同作用下,各热源优势互补,有效减少了能源浪费,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该系统在降低污染方面成效显著,相较于传统供热方式,显著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 志 勇 . 多 能 源 互 补 供 热 系 统 的 集 成 与 优 化 [J]. 安家,2023,(12):0037-0039.
[2] 袁春明. 关于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的探索[J]. 建材发展导向,2022,20(19):32-34.
[3]杨红;王智伟.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水力性能优化方法[J].分布式能源,2022,7(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