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认识图形》 启思维,“ 美学启蒙” 润童心

作者

罗木娇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第八小学三和分校 516213

引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的《认识图形》,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形认知活动,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教材搭配色彩绚丽的原创插画与趣味互动游戏,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基本图形,逐步建立空间感知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意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几何之美,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一、现实困境:当前图形教学的三维割裂

(一)教学方法单一化

一是图形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传统的讲授课以及静止的图片显示是常用的教学形式;二是老师只是采用一种“ 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将几何知识进行简单的传递,并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三是现在大部分的课程还是只通过黑板上的几何符号或者 PPT 中的几何图像来展现各种图形的概念,而忽略了利用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如 Sketchup)、虚拟实验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1]。这样的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严重地阻断了人们从图形的认知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操作验证到逻辑推理这三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链,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停留在碎片化层面。

(二)教育目标片面化

目前,在图形教学中出现的目标片面化的表现是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记忆,弱化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只注重于让学生机械记忆图形的基本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 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却较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触摸、观察、比较不同形状的积木、卡片等实物,去直观感受图形边和角的特点;二是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图形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学抽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过于追求结果的知识性目标取向,忽视过程性的方法性目标[2]。

(三)教学评价表层化

目前图形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表面化,只注重一些标准的测试和终结性的考试成绩;二是所考查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图形的性质识别上或公式的应用上等等比较肤浅的知识层面;三是采用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只是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来考核,并没有将动手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纳入日常教学之中来使用,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情况不能够得到真实的体现出来,最终使教学评价沦为知识点的简单复现,失去其应有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二、破解路径:构建四位一体的融合教学体系

(一)教学方法革新:多元互动教学法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思想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倡导构建“ 师生间” 、“ 生与生之间” 以及“ 人与机器之间的多重交互” ,目的是要通过这些交互来激发学生对空间思维进行思考,并且采用实物操作、动态展示、协同探索等多种手段促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首先利用 AR 技术展示一个由火柴棒搭成的立体框架,并且以该框架为基础动态生成其对应的平面展开图,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拼摆各种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模型,最后引导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使用 3D 建模软件切割长方体观察截面形状,既能强化"棱-面一体"的几何关联,又能通过即时反馈和可视化呈现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空间想象瓶颈。

(二)教学目标重构:三维能力矩阵

教学目标重构的三维能力矩阵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对图形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重组,把图形的目标体系分为“ 知识技能一思维方法一情感价值” 三大方面,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能力建构框架。其中,在思维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情感价值观层面着重体现学生的审美体验、创新能力及探索精神的发展。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的《认识图形》为例,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积木、生活实物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准确辨认和区分不同图形;在思维方法上,组织学生进行图形分类游戏,让他们在操作与讨论中,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类归纳能力,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情感价值层面,引导学生寻找教室里、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感受图形的多样与美丽,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热情,实现从单一图形认知到三维能力的整合发展。

(三)教学过程优化:阶梯式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 阶梯式” 教学策略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所提出的教学方法,“ 阶梯式” 的实质就是根据“ 直观感知一操作验证—抽象概括一应用与拓展” 的认知发展的基本顺序进行有序地安排,并将这些环节作为贯穿于整个学习内容的一条主线。即:以实物或技术手段创设出丰富的视觉信息让学生获得对几何图形及其属性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方式的操作实验来加深他们对图形本质的理解并初步感受其中的空间关系,然后由具体的实例入手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他们在头脑里建立起有关概念的本质联系从而逐步达到理解、掌握乃至灵活运用的目的[3]。

(四)教学评价转型:双维度评价体系

“ 过程性评价” 以课堂教学观察(包括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课堂学习表现及课内外实践活动记录、“ 动态建模” 作品等多种途径,呈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轨迹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生成的过程;而“ 结果性评价” 则通过层次测验卷面成绩、项目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四、结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通过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基本图形,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观察力和逻辑思维,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艺术感知能力,让图形认知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数学概念,而是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以"美"启智,以"形"润心,陪伴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发现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朱睿.基于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以“ 认识图形” 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10):31-32.

[2]林长华.基于核心素养下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7):12-13.

[3]马建胜.基于核心素养下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