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增量与效益平衡机制研究

作者

杨炼

正信伟业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 401120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正面临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绿色建筑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健康舒适。在实际推广过程中,“ 造价高、回报慢” 成为许多投资主体与建设单位的顾虑。为此,厘清绿色建筑成本增量的构成,科学评估其长期效益,并构建合理的平衡机制,是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增量的构成分析

1. 绿色设计费用增加

绿色建筑在设计初期便需融入节能、环保理念,对设计团队提出更高要求。不同于传统方式,绿色设计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与资源效率,需在初步方案阶段进行能耗模拟、日照分析、热工评估等多维度技术工作。这些内容耗时较长,依赖专业软件和技术人员,拉长设计周期,增加成本。同时,为实现被动节能,设计需反复权衡建筑体量、开窗、遮阳结构与通风路径,提升了复杂度。项目通常还需提交节能评估、绿色施工方案、材料环保说明等文档,这些“ 软性” 内容也需专业支持。由于绿色设计人才相对稀缺,人工成本高,进一步加重前期投入。尽管这些费用不如设备材料直观,却直接影响项目能否达标认证与后期节能效果,是绿色建筑成本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1.2 建材与设备成本增加

在绿色建筑中,使用高性能建材和高能效设备已成常态,这直接推高了材料与设备的采购成本。诸如三层中空LOW-E 玻璃、A 级防火保温材料、高效热泵空调、智能照明系统等,其单价普遍高于传统产品。这些材料还需符合国家或国际绿色认证标准,种类有限,验证和检测成本也随之上升。一些项目引入光伏发电、雨水回用等可再生能源系统,这类设备价格高、安装复杂,对施工与运维人员要求更高。绿色建筑对材料环保性能有严格溯源要求,如VOC 限值、可回收率等,导致采购流程复杂、审批周期延长、人力成本增加。高性能设备的集成调试也需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进一步加大投入。尽管这些成本在初期显著,但其节能效益与环境价值可在运行期逐步体现,具备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1.3 施工技术与管理成本提升

绿色施工要求在项目实施全程中贯彻节能、降耗、环保等理念,这对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均提出了新挑战。与传统施工不同,绿色项目需配备更多环保设备,如喷淋系统、扬尘在线监测器、节能灯具等,且施工围挡、临建设施等也需达到绿色标准,成本随之增加。为了有效实施建筑垃圾分类与回收,现场还需设立分类回收区,并配套人员培训与监督机制,这些看似细节的管理要求,背后是时间与人力的显著投入。绿色施工强调过程能耗控制,有些项目甚至要求实时记录现场能源使用数据,这对能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和使用也提出了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绿色施工通常需要编制专门的绿色施工方案并接受第三方机构全过程监督,如绿色监理与绿色施工评价报告等,带来额外的协调与评估费用。尽管这些投入未直接转化为建筑物的实物资产,却能显著提升项目的环保水平和社会形象,也是推动建筑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1.4 后期运行监测系统投入

绿色建筑并非在建成时就“ 完成任务” ,其真正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运行中的资源节约与性能优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少项目在建设期便同步部署运行监测系统,用于实时追踪能耗、水耗和空气质量等关键指标。这类系统通常由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装置和能源管理平台组成,初期投资较为集中。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光照变化自动调节亮度,兼顾节能与舒适;空调能效平台则可优化设备策略,平衡负荷与能耗。系统运行还需专业人员维护与调试,确保数据准确与响应及时。运营阶段通常需以实际数据验证节能效果,以完成认证复审或申请政策支持,监测系统的覆盖与稳定性因此尤为关键。虽其投入在建设成本中占比不高,但对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目标意义重大,长期效益远超初期支出。

2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机制构建

2.1 完善成本效益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的投资周期长、初期投入高,使得成本效益评估成为投资决策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覆盖设计、施工、运营乃至拆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识别每一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还能为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在经济性上的差异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引入定量化的效益评估模型,涵盖节能减排、运营成本降低、资产溢价、政策激励等维度,能够帮助投资方更全面地理解绿色建筑的长期价值。还应加强对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内形成统一的评估工具和参考数据库,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与可比性。这将有效引导市场资金向绿色项目倾斜,减少短视行为,提高项目立项质量。

2.2 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完善

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突破,是控制建设成本、提升整体性能的根本途径。当前,一些绿色材料与设备仍面临价格高、适配性差、维护复杂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一方面,应鼓励产学研协同,加大对新型环保建材、智能能耗控制系统、装配式绿色构件等方向的研发投入,并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转化机制。另一方面,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部分指标上存在模糊或执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亟需结合实践不断优化。例如,应适当简化部分评审流程、细化加分项实施细则、引导企业根据项目实际进行技术选型,降低制度执行门槛。

2.3 市场机制与多元融资路径

绿色建筑的发展不能仅依靠财政补贴和政策推动,更需要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与资金支持。应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与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可设立专门的绿色建筑投资基金,为初期投入大的项目提供启动资金;通过碳交易平台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并实现价值变现,增加项目收益空间;同时大力发展绿色 REITs 等房地产金融工具,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资产证券化退出路径,提高资本流动性与投资吸引力。还可鼓励银行设立绿色信贷专线,给予绿色建筑开发主体在贷款利率、审批周期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只有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融资体系,才能有效降低绿色建筑的资金压力,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束语

绿色建筑不仅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虽然其工程造价存在一定增量,但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技术选择与政策支持机制,完全可以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动态平衡。未来,随着绿色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边际成本将逐渐下降,其市场认可度与投资回报也将持续提升。唯有打破成本认知壁垒,构建可衡量、可操作、可复制的效益平衡机制,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由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根本转变,真正助力城市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易朝永.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 城市住宅,2020,27(05):255-256.

[2]杜婷婷.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大众标准化,2019,(18):145+147.

[3]赖玉清,林庆. 某绿色节能建筑项目的造价分析[J].建筑与预算,.2019.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