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装配式施工技术
张明旭
370982199802055272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模式,通过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展现了缩短工期、减少资源浪费及降低环境影响的显著优势。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涉及设计、生产、运输、装配等多个环节,管理复杂性显著增加,尤其在信息协同、质量控制和施工资源优化方面,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概述
1.1 装配化建筑特点
装配化建筑施工即是一种将在指定工厂内事先制作好的钢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木结构构件等建筑结构预制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的施工方式,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相应的预制构件完成装配化建筑施工,具有如下特点:(1)施工速度快、效率高。由于装配化建筑结构采用厂内预制构件,现场施工时可按设计说明直接进行拼装作业,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可节约因混凝土浇筑、砌筑等大量时间,相较于传统建筑施工,装配化建筑施工速度更快、施工效率高。(2)工程质量高。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大部分在厂内预先制作,预制结构构件采取标准化、模块化批量生产,作业规范,构件尺寸、强度等控制严格,相较于受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人工制作完成,产品缺陷更少,质量更高,故而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质量。
.2 基于BIM 的装配化建筑特点
BIM 技术作为建筑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 通过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处理,有利于信息的及时高效利用,节省资源,实现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 信息化、工业化转型。结合装配化机电安装施工构件生产精度高、建造效 1= BIM 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装配化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水平,实现 的标准化设计、 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可以显著地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从而为缩短 程建设工期,提升成本效益提供保障,促进项目各阶段的效益最大化。
1.3 基于BIM 的装配化机电安装特点
机电安装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设备安装、线路安装以及管道安装等,装配化机电施工提高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简化了机电安装工艺,减少人员投入,降低现场劳动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工程现场拼装作业无需加工场地、无烟尘、无噪音,减少材料消耗,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2 机电装配式施工关键技术
2.1 泵房设备及管线预制技术
泵房作为建筑机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及管线的预制技术直接影响整体安装质量和效率。基于BIM技术的泵房预制首先需要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将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准确标注,并通过模型优化确定最佳布局方案。在预制加工环节采用激光切割和数控加工设备,根据 BIM 模型提供的深化数据进行管段预制,确保加工精度,泵房管线预制采用分段制作方式,将复杂管网划分为若干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主管、支管、阀门接口等完整单元。预制时重点考虑管道连接方式的统一性,采用法兰连接或卡箍连接等标准接口,便于现场组装。
2.2 竖向管井模块化安装技术
竖向管井是建筑机电系统垂直输送的重要通道, 其模块化安装技术是实现装配式施工的关键环节。基于BIM技术的竖向管井模块化设计首先需 高为单位划分标准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给排水立管、消防立管、通风管道和电气桥架 厂化生产方式,将各类立管按照设计标高预制成整体模块并配置标准化连接接口。为确保模块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设计专用的模块化支撑框架,框架采用轻型钢结构,具备承重和定位功能,在防火封堵方面预先在模块上设置防火封堵预留位并采用工厂化制作的防火封堵构件,管井模块的吊装采用专用吊具,确保垂直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3 冲突预控关键技术
针对装配式建筑多专业交叉冲突问题,建立“动态检测-智能优化”预控机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设计阶段,采用 BIM 技术进行冲突预判,通过软件对机电管线、预埋件与结构进行碰撞检测,冲突点从初始 214 处降至19 处;②施工阶段,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更新模型,动态调整管线避让方案,同时对于高频冲突区域(如管井)开发标准化节点模块库,冲突解决效率提升 70%;③通过云端协同平台,设计、施工、监理方同步处理冲突问题,平均响应时间从48h 压缩至4h。
3BIM 技术支持下的装配式施工实施
3.1 技术创新与集成发展
推动 BIM 技术与 IoT、云计算和 AI 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潜力。例如,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和安装状态,与 BIM 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可实现全流程动态追踪和高效管理。同时,基于AI 技术的智能化分析能够优化施工流程,识别潜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2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将协同设计所需的各种项目信息,如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进度计划、质量验收报告等都存放在平台上,用BIM 模型连接在一起,方便查阅使用。①沟通工具与规范:使用 BIM 平台的沟通工具,如聊天窗口等进行线上实时视频会议,制定各参与方的沟通流程规范。②工作流程与责任:建立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并划分参与各方的工作责任,每个设计阶段都要有专人负责协调工作和沟通信息。③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冲突机制,协同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生冲突及时进行解决。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在BIM 平台上由协同模块发起多方共同寻找原因,并对最终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协商;可采用投票、专家论证的方法对最后的设计方案进行确认,保留处理过程和结果备查阅总结。
3.3 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
在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中,BIM 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全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信息共享。首先,BIM 技术能够将设计阶段生成的构件模型直接转化为生产指导信息,包括构件尺寸、材质、连接方式等详细数据,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和标准化。这种数字化管理方式不仅显著提高构件生产效率,还确保构件质量的一致性。其次,在物流环节,BIM 技术通过信息集成与数据共享,为构件运输路径优化提供支持。基于BIM 数据分析,物流团队可以提前规划运输路线,避开潜在交通障碍,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 BIM 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研究,通过设计优化、协同设计、构件设计与管理以及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设计精度与效率,有效控制建造成本与工程风险,从而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龙,潘鹏,田瑞野,等.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 BIM 技术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0):66-67.
[2]张娟娟.BIM 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装配式施工中的应用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20.
[3] 王成行, 蒋润萍, 张必洪. 基于 BIM 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机电系统应用与分析[J]. 云南水力发电,2024(1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