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与物联网融合的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研究
周健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400000
引言:当今时代,伴随着建筑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人工巡检和被动维修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运维管理的需求。BIM 技术的出现为 它不仅能在设计阶段优化建筑性能,还能为运维阶段提供信息基础;物联 时监测成为可能,将 BIM 与物联网融合,建立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平台, 运维效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节约运营成本。本文将从平台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两个方面,对基于 BIM 与物联网融合的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基于BIM 与物联网融合的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1.1 数据层: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
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的数据层负责各类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是平台的重要基础。通过部署在建筑内的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采集温度、湿度、能耗等实时运行数据,这些设备通过IoT 数据采集网关连接,网关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如 MQTT, CoAP 等,将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格式转换,并且平台需要集成 BIM模型数据,包括建筑几何信息、设备属性、空间关系等[1]。为提高 BIM 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效率,可对原始BIM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并存储于对象数据库或关系数据库中,平台还需要存储各类运维管理数据,如设备维护记录、维修工单、能耗历史、用户反馈等,对于高频率采集的 IoT 传感器数据,宜采用时序数据库如InfluxDB进行存储;而对于 BIM 模型数据和运维管理数据,则可选用关系数据库或文档数据库。最后,为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互操作性,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标识规范,如采用IFC 标准描述BIM 数据,用UUID 唯一标识物理设备。数据层的合理设计是平台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关键。
1.2 业务层:智能分析模块
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的业务层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的核心,负责将数据转化为洞见和决策。业务层的首要任务是将 BIM 模型数据与 IoT 实时数据进行关联,通过开发数据集成与映射引擎,将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与 BIM 模型中对应的构件建立映射关系,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同步,这一过程需要解决设备标识与BIM 构件标识的对应问题,可采用二维码、RFID 等技术实现[2]。在完成数据关联后,平台利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引擎,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和智能分析,如对关键运行参数进行阈值设定和实时监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设备故障预测、能耗异常检测等;分析引擎还可基于 BIM 模型的空间拓扑关系,进行能耗的分区统计和可视化展示,当实时数据或分析结果触发预设规则时,规则引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运维人员。最后,业务层需要为上层应用提供标准化的 API 接口服务,支持第三方系统的集成和扩展。业务层的设计需兼顾实时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
1.3 应用层:可视化交互界面
应用层乃是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交互界面,提供各种直观友好的功能和服务,其中,三维可视化运维是应用层的一大亮点,通过与 BIM 模型的无缝集成,平台可在三维场景中实时展示建筑运行状态,如设备工作参数、能耗分布、环境质量等,用户可通过平台直观地监测建筑“健康”,并通过点击 BIM构件快速访问其对应的IoT 数据[3]。对于接入了智能控制的设备,平台还允许用户远程下达指令,实现空调温度调节、照明开关等操作。在设备管理方面,平台利用业务层的智能分析能力,可实现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护,有效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当故障发生时,系统可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协助运维人员高效处置。平台还应具备全面的能源管理功能,如分项计量、同比环比分析、优化建议等,为管理者提供节能决策支持。此外,平台宜提供移动端应用,方便运维人员随时随地掌控建筑动态。应用层的设计应突出以用户为中心,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简单直观的界面和操作。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数据集成与交互技术
为实现 BIM 与 IoT 数据的无缝集成,建筑智能化运维平台需要攻克一系列数据互操作难题:首先是标识问题,即如何将物理设备与 BIM 模型构件一一对应,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利用 BIM 构件的全局唯一标识符(GUID),通过二维码、RFID 等形式部署到真实设备上,再开发配套的识别与绑定工具,实现快速映射[4]。其次由于IoT设备种类繁多,通信协议各异,平台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转换规则,将异构数据转换为平台可识别的标准格式,对于BIM 数据,可采用IFC 等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此外,IoT 设备产生的海量实时数据对平台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平台宜引入 Kafka 等高性能的分布式消息队列,对数据进行缓冲和削峰,再通过 SparkStreaming、Flink 等流处理框架进行实时计算,确保系统的低延迟和高吞吐。
2.2 实时监控与预警技术
实时监测和预警是建筑智能化运维的重要功能,对平台的可视化与告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可视化方面,平台可充分利用 BIM 模型的多维信息,实现运行状态的立体呈现,如在三维空间中,用不同颜色表征房间的能耗水平,用热力图展示设备健康度等,这就要求平台在 BIM 引擎中,实现 IoT 数据与构件参数的实时融合渲染。在预警方面,传统的基于固定阈值的告警规则往往效果不佳,容易产生误报或漏报,为提高预警精准度,平台可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自动识别设备故障、能耗异常等复杂模式,形成智能阈值。当实时数据触发阈值时,平台应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告警策略,如邮件、短信、APP 推送等,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送达相关人员。
2.3 智能诊断与维护技术
传统的设备维护多采用事后和定期策略, 存在资源浪费和故障风险高等问题,而借助 BIM 和 IoT 技术,平台可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通过将 时运行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平台可以实时评估设备的健康状态, 或趋于故障,系统会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根据问题的轻重 资源的合理调度。与此同时,平台还可挖掘海量的历史运行数据, 测其剩余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以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维修计划,提前准备备件和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2.4 能源管理优化技术
在建筑能耗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如何实现建筑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已成为业界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建筑能耗管理往往粗放,缺乏针对性,而利用 BIM 和 IoT 平台,可实现更精细、更智能的能源管理:通过在 BIM 模型的基础上,对建筑内的能耗设备和分区进行标识和映射,并利用 IoT 设备实时采集各类能耗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分项计量和可视化呈现,能耗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区域、每一台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发现能耗的关键点和异常点。基于这些数据,平台可以进一步融合 BIM 中的建筑物理参数,如建筑朝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性能等,建立能耗预测模型。更进一步,平台还可以集成先进的控制优化算法,根据建筑的实际使用需求和外部环境条件,动态调节空调温度、照明时段等设备运行参数,在满足舒适性要求的同时,最小化能源消耗。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是物联网、BIM 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代表着建筑运维的发展方向,平台集数据采集、分析、呈现于一体,为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空间管理等提供了智能化手段,有望显著提升建筑运维水平,未来,随着 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建筑智能化运维平台的研究,一方面还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则需要与建筑行业的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深度融合,如此,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靳田,李连军.基于 BIM 和物联网的智能建筑运维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5,(08):65-67.
[2]赵小春,陈长旭,梅子强,等.BIM 技术在智能建造基地建设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25,(01):59-62.
[3]孔德俊.基于BIM 技术与物联网的建筑运维系统设计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23.
[4]朱芷菡.基于BIM 的建筑运维管理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D].长春工程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