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刘传明

360428196812252711

引言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仍以被动式、经验式管理为主,缺乏对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测与主动预警能力。智能预警体系的构建能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通过数据驱动的风险动态评估,实现从" 事后处置" 向" 事前预防" 的转变。研究如何整合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等技术,建立覆盖人员、设备、环境的全方位监测网络,形成精准、高效的预警机制,将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1 智能预警技术理论基础

智能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在多学科理论融合的基础之上,机器学习理论为风险识别提供模式挖掘与异常检测的方法论支撑,特别是深度学习在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信息融合理论指导多源异构数据的协同处理,通过特征级与决策级融合提升预警准确性。复杂系统理论揭示了施工安全风险的传导机制与非线性特征,为预警阈值设定提供理论依据。贝叶斯网络理论支持风险概率推理与因果分析,实现风险演化路径的可视化推演。物联网技术构成实时感知的物理基础,5G 通信保障了预警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实映射实现风险场景的动态模拟,为预警决策提供仿真验证环境。这些理论技术的交叉融合,共同构建起智能预警系统的完整理论框架。

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预警体系实施难点

2.1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不足

施工现场涉及设备传感器、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系统,各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导致数据融合存在技术壁垒。传统建筑工地信息化基础薄弱,历史数据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求。此外,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传感器易受干扰,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直接影响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实时处理机制,成为系统实施的首要技术挑战。

2.2 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困境

建筑施工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特性,传统静态风险评估模型难以适应现场变化需求。不同施工阶段风险特征差异显著,要求模型具备自适应调整能力。同时,人机环管多要素的复杂耦合关系,增加了风险传导机制建模的难度。现有算法在应对突发性风险和小概率事件时表现不足,容易产生误报漏报。如何开发具有强泛化能力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是提升预警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2.3 系统落地应用协同障碍

预警系统需要与现有施工管理体系深度整合,但施工现场组织架构复杂,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下。一线作业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足,传统经验主义思维制约系统应用效果。系统运维需要复合型人才,当前建筑行业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施工安全的专业团队。此外,预警系统与应急预案的联动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风险处置闭环。如何突破组织壁垒,建立人机协同的智慧化管理新模式,是决定系统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3 风险预警体系架构设计

3.1 分层递进式系统架构设计

构建" 感知- 传输- 处理- 应用" 四层递进式架构是预警体系的基础框架。感知层需集成各类智能传感设备,实现施工环境、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等多元数据的实时采集,重点解决不同厂商设备的协议兼容问题。传输层应采用 5G与工业物联网混合组网模式,确保复杂施工环境下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同时建立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预处理。处理层构建分布式计算平台,集成实时流处理与批量分析双重引擎,满足不同时效性要求的预警需求。应用层开发可视化交互界面,实现风险态势的多维度展示与分级推送,确保预警信息直达相关责任主体。

3.2 模块化功能组件的完善

将预警系统拆解为相互独立又协同运作的功能模块是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数据采集模块需支持多种传感设备的即插即用,内置数据校验与补偿机制保证数据质量。特征提取模块应开发自适应算法,自动识别不同施工阶段的关键风险指标。风险评估模块采用混合建模方法,融合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的优势。预警发布模块建立多通道信息推送机制,实现短信、声光、移动终端等多形式预警。系统管理模块提供权限配置、日志审计等运维功能。各模块通过微服务架构实现独立部署与动态扩展,便于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定制化配置。

3.3 动态风险评估引擎设计

核心在于构建具有自学习能力的风险评估模型体系,基础模型库应包含针对坍塌、坠落、触电等典型风险的专项评估模型,采用迁移学习技术解决小样本训练问题。实时推理引擎需支持模型的热加载与参数动态调整,适应施工现场条件变化。模型优化机制通过在线学习持续改进评估准确性,建立预测结果与实际险情的反馈闭环。风险图谱模块可视化展示风险传导路径与影响范围,辅助管理人员进行根源分析,当系统检测到异常信号时可自动切换至强化监测状态。

3.4 人机协同预警机制

预警系统需要与现有安全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建立" 自动预警- 人工确认-处置反馈 " 的三阶段工作流程,系统负责风险初筛与分级推送,安全专员进行专业研判。开发移动端协同工作平台,支持现场人员拍照上传隐患、语音录入观察记录等便捷操作。设计多级预警响应机制,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触发不同的处置预案,从提示告警到紧急停工形成完整梯度。知识管理模块持续积累专家经验与处置案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可检索的风险处置知识库。重点优化人机交互界面,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风险位置与影响范围。

3.5 系统韧性保障设计

必须构建全方位的系统可靠性保障体系,硬件层面采用冗余部署策略,关键传感节点实行双路供电与数据备份。软件层面建立心跳检测机制,实时监控各组件运行状态,异常时自动切换至备用服务。数据安全方面实施传输加密与访问控制,符合等保 2.0 相关要求。容错处理模块能够识别并修复异常数据,避免 " 脏数据 " 引发误报警。灾备恢复方案确保系统在极端情况下核心功能不中断,支持操作日志的完整追溯。定期开展压力测试与攻防演练,持续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建立系统健康度评估指标,实现从被动运维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预警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协同推进。未来应着力突破多源数据融合、实时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完善预警响应机制与标准规范。通过持续优化智能算法与系统架构,提升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推动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该研究不仅有助于降低施工事故发生率,更能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士洸 . 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施工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20):58-60.

[2] 高宇 . 智慧工地技术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2):62-64.

[3] 任崇宝 . 基于数据驱动的电梯安全风险要素识别与预警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2023.

[4] 刘家粱 . 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动态评估及智能预警方法研究 [D]. 广西大学 ,2022.

[5] 熊文文 . 基于智慧建造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吊装作业安全预警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