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英语“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

张梅和

六安市金安职业学校 237000

引言

2019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有效破解了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困局,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校内学习,也能够达到企业实际岗位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1]。

一、产教融合与" 岗课赛证" 的内在关联

在东莞某电子厂的车间里,中职毕业生小李正拿着英文操作手册调试设备,这本半年前在课堂上被当作案例分析的手册,如今成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正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的理想状态。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要让教育基因与产业需求深度重组,中职英语作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课程,必须从" 教室" 走向" 车间",从" 课本" 对接" 岗位"。" 岗课赛证 " 融通恰好搭建了这座桥梁。" 岗 " 是根基,职业岗位对英语的实际需求是教学的出发点,比如涉外酒店前台需要的入住登记用语、汽车维修车间必备的零件术语翻译;" 课" 是载体,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要围绕岗位需求设计;" 赛 " 是催化剂,技能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实战热情,暴露教学中的短板;" 证 "是标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岗位能力提供了标准化证明。四者如同齿轮相互咬合:岗位需求校准课程方向,课程学习支撑竞赛表现,竞赛历练提升考证能力,证书认证反哺岗位竞争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 两张皮

职业教育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 [2]。翻开某中职通用英语教材," 天气如何 "" 兴趣爱好 " 等日常对话仍占较大篇幅,而跨境电商专业学生急需的 " 平台规则翻译 "" 客户投诉回复 " 等内容却难觅踪迹。这种脱节在不同专业都有体现:旅游专业学生能背诵景点介绍,却不会处理外宾突发疾病时的英语沟通;数控专业学生认识基础机械词汇,却看不懂进口机床的英文操作界面。

(二)教学方法困在" 应试惯性" 里

“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下周默写”——这样的课堂指令在中职英语课上并不少见。即便引入多媒体教学,很多时候也只是把板书换成 PPT,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听众。校内实训基地多是简单的桌椅摆放,难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校外实习时,企业往往怕”添麻烦”,很少让学生接触涉外业务。结果是,学生笔试能考80 分,面对外国客户却连一句完整的问候都说不出口。

(三)评价体系偏离" 能力导向"

一张期末试卷几乎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成绩,考查重点仍是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听说应用仅占 10% 左右。某中职学校尝试加入口语测试,但题目多是 " 介绍你的家庭 " 这类脱离职场的内容,无法反映学生的岗位英语水平。更突出的问题是评价主体单一,几乎全由学校教师说了算,缺乏企业的参与。

三、" 岗课赛证" 融通的实践路径

(一)围着岗位建课程,让内容" 用得上"

广州某中职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组织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 " 三师团队 ",用三个月时间蹲点企业车间,记录下 200 多个涉及英语应用的工作瞬间:汽车维修时的零件编号确认、餐饮服务中的特殊 dietary needs(饮食需求)询问、电商客服的退换货邮件回复……最终梳理出 18 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 岗位英语能力清单"。

基于这份清单,课程被拆成 " 通用 + 专项 " 两大模块。通用模块保留职场必备的基础内容,如商务礼仪用语、简单报表填写;专项模块则按专业定制,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加入 " 幼儿英语活动设计 ",汽修专业侧重 " 进口设备说明书解读 "。每个模块都嵌入对应的职业证书考点,比如 " 国际贸易单证员 " 证书中的信用证条款翻译,就被融入商务英语课程。

校本教材也随之变脸。某数控专业的《机床英语》教材,用企业真实的设备手册、故障排查案例替代了传统课文,每页 margin(页边空白)处都标注着相关的技能竞赛考点。学生反映:" 现在学的单词、句子,下厂实习时真能用上,记起来特别有动力。"

(二)跟着任务教方法,让课堂" 动起来"

杭州某中职学校的模拟餐厅里,学生正围着 " 客人 " 忙碌,英语教师扮演的 " 督导 " 在一旁实时点评。这种情境教学让课堂变成了 " 工作现场 ",学生在完成 " 接待外宾 "" 处理投诉 " 等任务时,自然掌握了相关英语表达。技能竞赛也被搬进了日常教学。某中职学校每周五下午开设 " 英语擂台 ",赛题全是企业真实案例:" 帮外贸公司写一封催货邮件 "" 向外国客户解释产品保修期政策 "。获胜者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这让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校企协同更是关键。某中职学校与 5 家企业共建 " 英语实践工坊 ",学生每周有一天在企业 " 上班 ",用英语处理简单业务。企业师傅则会记录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

(三)照着能力改评价,让标准" 说了算"

评价主体也从 " 学校独评 " 变成 " 多方共评 "。企业师傅给学生的实践表现打分,比如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其英文客服回复的及时性、准确性由合作企业直接评定;行业专家参与期末考核,某旅游专业的口试考官就是景区资深导游,他设计的 " 突发天气如何安抚外国游客 " 等题目,直指岗位痛点。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关注点从" 考高分" 转向" 练能力"。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说:" 以前怕考试,现在怕完不成企业任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拿到实习机会。"

(四)带着问题强师资,让教师" 接底气"

“以前讲国际贸易英语,只能对着课本空想,下企业实践后才知道,原来信用证条款的翻译要特别注意这几个细节”——这是某中职英语教师在外贸公司实践后的感悟。该校规定,英语教师每年必须在企业实践不少于 40 天,跟着师傅学业务,把遇到的英语应用问题带回课堂。学校还聘请了 12 位企业”能工巧匠”当兼职教师。外贸公司的老业务员来讲”客户谈判英语”,酒店前厅经理示范”入住登记话术”,他们带来的鲜活案例让课堂更接地气。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成对子,共同备课、磨课,形成了互补的教学团队。教师的技能竞赛指导能力也在提升。学校定期组织”以赛促教”研讨会,分析竞赛题目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比如省级职业英语赛项中的”产品推介”环节,其实就是模拟了企业的展会场景。

结语

随着产业的升级,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会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更新 " 岗位英语能力清单 ",让教学始终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阶梯式任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进阶内容,真正实现" 人人皆可成才"。

参考文献

[1] 罗红妍 .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中职服务类专业英语教学探析 [J]. 广西教育 .2023 (17):88-91.

[2] 胡浩 , 侯雪梅 . 中职英语“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以马鞍山理工学校“金鹰酒店全能管理班”为例[J]. 海外英语.2022 (07)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