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影响

作者

何芳

弥勒市中医院,云南红河,652399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及鼻窦粘膜慢性炎症,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及面部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中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但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效果。传统护理以西医手段为主,效果有限。近年来,中医护理因其整体调理、绿色无副作用的优势,逐渐被应用于慢性鼻窦炎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此阶段的具体作用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4 年 10 月至2025 年3 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患者共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中医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 32 例。观察组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19~66 岁,平均(44. 2±10. .5)岁;病程为 1~8 年,平均(4. 3±2.1⟩ )年;术前体温(36.7±0.4) ⋅C ;鼻腔通气评分为(6.8±1.2)分;鼻腔分泌物评分为(2. 3±0.6) 分;白细胞总数(WBC)为 (7.4±1.8)×109/L ;其中12 例合并过敏性鼻炎,5 例有慢性咽炎病史。对照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1~65 岁,平均(43.6±9.8)岁;病程为 1~9 年,平均(4.1±2.4)年;术前体温(3 9.6±0.3) )℃;鼻腔通气评分(6.7±1.1)分;鼻腔分泌物评分为( 2.4±0.7) )分;WBC 为 (7.6±2.0)×109/L ;其中11 例合并过敏性鼻炎,6 例有慢性咽炎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体温、鼻腔症状评分、血常规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抗感染支持、心理疏导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

① 中药超声雾化

采用鼻腔专用超声雾化装置,选用具有清热解毒、通窍排浊作用的中药复方(如苍耳子、辛夷、黄芩、薄荷、白芷等),每日2 次,每次15 分钟,连续使用5–7 天。治疗时患者取坐位,自然呼吸,通过鼻导管吸入雾化药液。

② 埋针疗法

选取迎香、印堂、合谷、风池等穴位,采用一次性无菌皮内针实施穴位埋针,每次保留时间 48 小时,3 天1 次,共治疗2 次。

③ 穴位贴敷

选择外关、足三里、风池、印堂等与鼻窍通调相关的经穴,贴敷中药贴膏(如由细辛、白芷、苍耳子、川芎等配制)每日1 次,每次贴敷6~8 小时,连用5 天。贴敷时确保皮肤无破损,避免过敏反应。

④ 耳穴贴压

选取耳穴中的鼻、内鼻、神门、肺、皮质下等穴位,贴敷王不留行籽,用透气胶布固定,每日按压 3~5‰ ,每次1~2 分钟,连续5 天。

1.3 观察指标

术后恢复时间(鼻腔通畅时间、出院时间)

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并发症发生率(鼻出血、感染、粘连等)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分为满意、不满意两类)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出院时间、鼻腔通畅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x-±s)

2.2 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1、3、7 天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18.8%(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表2: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 疼痛评分比较

2.4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率达93.7%,对照组为62.5%,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护理满意度对比 (n,%)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作为一种常见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病程迁延、鼻塞流涕、头面压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解剖性阻塞,但术后并发症、疼痛、恢复缓慢等问题仍制约了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优化围手术期护理成为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后, 其术后鼻腔通畅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综合干预可有效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黏 过将中药有效成分雾化成细微颗粒直达病灶区域,可实现局部抗炎、杀菌、改善通气 作用 敷通过刺激特定经穴,调节气血、疏通鼻窍,协同加快组织愈合;耳穴贴压则通过神经反射通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提升患者整体调节功能。

在疼痛管理方面,观察组术后第1、3、7 天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中医护理对术后疼痛的缓解具有确切疗效。这与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相符,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够减轻局部炎症渗出和神经末梢敏感性,显著缓解患者不适感。

此外,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 (P⟨0. 05) ),主要体现在鼻出血和术后感染的减少。说明中医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症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 93.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62.5%,反映出患者对中医护理的非侵入性、整体调理理念具有更高认同感。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可通过多维度干预,达到加快恢复、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满意度的综合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建议今后在耳鼻喉术后护理中进一步规范并强化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体系,实现多学科融合、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张莉, 王雪. 中医护理干预在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38(6): 3172-3175.

[2] 李红梅, 陈静. 中医特色护理对鼻窦炎围术期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30(3): 4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