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课堂改变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振宇

德惠市第九中学 吉林 德惠 130312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发现美术的魅力。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策略,以提升学困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堂;学困生;教学;改变

引言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在美术学习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如缺乏兴趣、基础薄弱等等,这不仅影响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关注学困生,探索有效的改变策略,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缺乏

许多学困生对美术课缺乏内在的兴趣。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美术课堂往往局限于简单的临摹或理论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1]。例如,在一些绘画课上,只是让学生照着范本画画,缺乏对绘画主题背景、风格特点等深入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无法感受到美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另一方面,部分学困生可能在之前的学习或生活经历中受到过负面评价,如被他人认为没有美术天赋,从而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基础技能薄弱

在美术学习中,一些学困生存在基本技能不足的问题。比如在绘画方面,他们可能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的运用不熟练。在手工制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操作工具,如使用剪刀不灵活、胶水涂抹不均匀等。这些基础技能的欠缺,使得他们在完成美术作业或参与课堂活动时感到困难重重,久而久之,自信心受挫。这可能是由于在早期美术教育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或者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导致技能发展滞后。

(三)缺乏自信心和表现力

学困生在美术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他们害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担心受到批评。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意。即使有了好的想法,也因为缺乏自信而不能充分表达。在课堂讨论环节,他们也很少主动发言,不敢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限制了自身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与长期得不到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二、美术课堂改变学困生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1.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美术素材,如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包括现代艺术、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等。例如,在介绍民间剪纸艺术时,可以播放剪纸艺人现场创作的视频,展示剪纸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创作、户外写生等。在小组合作创作中,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型美术作品,如一幅壁画,每个学生负责其中一部分,在合作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2]。

2.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应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中的色彩运用,如校服颜色、教学楼色彩等,然后设计自己理想的校园环境色彩方案。还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设计装饰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色彩和图案,使他们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强化基础技能训练

1. 个性化指导

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线条练习开始,如直线、曲线、折线等,通过有趣的练习方式,如用线条绘制简单的图案,逐渐提高他们对线条的掌控能力。在色彩运用方面,可以让他们进行色彩混合实验,了解不同颜色混合后的效果,再进行一些简单的填色练习。在手工制作中,耐心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工具,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开始,逐步提高难度[3]。

2.分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在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上体现分层。例如,在绘画课上,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困生,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一幅简单的单物体素描,重点关注物体的形状和基本明暗关系;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一幅有多个物体组合的素描,并注重画面的构图和细节表现。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逐步提高基础技能。

(三)培养自信心和表现力

1. 积极评价与鼓励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无论是一个小小的创意,还是在技能上的一点进步,都要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例如,当一个平时绘画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色彩搭配上有独特的想法时,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的作品,并称赞他的色彩感觉。同时,评价要注重具体性,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进步之处,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2.创造展示机会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办小型美术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览过程中,组织学生互相参观、评价,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4]。还可以鼓励学困生参加学校的美术比赛或活动,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困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要给予耐心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敢于表达自己。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美术课堂中学困生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通过激发兴趣、强化技能训练和培养自信心等策略,能为学困生创造更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美术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这不仅有利于学困生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也能让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美术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黄蓉.适性教育,共性发展——小班环境下给美术学困生"个别呵护"的策略研究[J]. 2020.

[2] 郭茗茗.浅谈如何把美术课堂变成培养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J].速读(中旬), 2017, 000(001):27.

[3] 陈艳敏.初中一年级"学困生"美术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文学少年, 2020(31):0306-0306.

[4] 张家玮,马迪.初中美术学困生教学对策之我见[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5):1.

本文系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改进农村学困生现状研究》【立项编号:JKBX2023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