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真的写实,声画的艺术
夏艺轩
四川传媒学院 130000
《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经典影片,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四个儿子都去前线参战,其中三个儿子都不幸在战争中遇难,壮烈牺牲了,只剩下最小的儿子瑞恩暂时下落不明。电影以马歇尔将军下令让八人小分队冒着危险去拯救一个普通的大兵,并送他回去与母亲团聚为影片的叙事线索,用强烈的纪实手法和逼真的视听效果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一、用丰富的视听手法展现影片故事
导演在电影开篇运用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用铺满整个画面的美国国旗开场,一位白发的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的走向诺曼底的美军公墓,此时伴随着庄重哀伤的音乐,他站在一排排纯白色的十字架墓碑前,表情里透露着难以言喻的悲伤,眼神中闪烁着点点泪光,嘴唇也在不自觉的颤抖着。此时导演使用推镜头,慢慢推到老人的眼前,形成特写镜头,用老人的主观视角突出细节,让观众看见美国国旗在空中随风飘扬,也让观众更加清晰的可以看见整个空间肃穆庄严的画面。逐渐的导演继续使用推镜头,穿过老人的眼睛,时间穿梭回到了 1944 年6 月6 日,这一天就是著名战役诺曼底登陆的日子,在他的眼中看见了惨烈的战争。导演用特写镜头展示痛哭过后的老人,眼中饱含着泪水,缓慢的抬起头,坚定而悲伤注视着镜头,同时也用纪实手法展现了老人的主观记忆,带着观众回忆了一段久远而又深刻的往事:无数艘战船在海上行驶,每一位战士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保佑,但当船头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机关枪的声音如同雷鸣般袭来,站在前排的士兵们纷纷被子弹击中,他们面部狰狞、痛苦不已;站在后排的士兵由于惶恐掉落海里,但没有因此逃过一劫,而是被射入水中的子弹穿过身体,被染红的海花飞溅,从士兵的身上腾起,无人能逃脱死神的呼喊,将士兵们带去了鬼门关。
(一)镜头方面
影片在镜头方面多采取手持镜头,用轻微或者剧烈的晃动突出战争的混乱和紧张。在电影开头的二十多分钟里对战争描绘的极其细致,采用了 也随着其在海水里移动; 当士兵翻山越岭,摄像机便跟随其晃动 在士兵身后摇晃奔跑。[2]感受着来自第一视角、主观镜头的强烈冲击感, 营造出 从而拉近观众与该影片的距离感;在景别上的处理上,多次采用了大全景来交代大环境和人物的动作,以及运用中近景和近景来突出人物的眼神与表情。
在这里导演使用了一个十七秒的单个长镜头来描绘战争的复杂场景。首先运用移镜头和大全景交代了海上战争和城楼防守的激烈对峙状况以及整个战争的宏观场面,其次镜头回转交代海岸边前景的士兵被炸药炸的飞出画面,同时伴随着激烈的枪林弹雨声,再次导演使用晃动的手持镜头缓缓向前推进,同时也展现出士兵们带着沉重的武器登陆时的慌乱和坎坷,在炮声轰隆中还有能看见被炸的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尸体,米勒上尉踩着已经牺牲了的战友的身体缓缓浮出海平面,举步维艰的走向海岸边,此时海岸边的海水早已被士兵们的鲜血染红。接着主观镜头不断摇摆晃动,使镜头再次向前推进,形成近景景别,交代米勒上尉靠在掩体旁,已经被轰炸的神智不清,目光呆滞并且喘着粗气,听力也短暂性丧失,此时的声音模拟了人物主观情绪,背景音也渐渐模糊。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环境的渲染和情绪的震撼,让观众可以沉浸其中,同时也很好的满足了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从而冲击着观众,让人触目惊心!
(二)声音方面
声音元素是视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与画面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出整个视听语言的效果。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中,常规的音乐音响的使用已非常出彩,对于人物刻画、剧情推进、环境营造、气氛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影片在音乐方面,电影在开头时大量使用庄严肃穆的背景音乐配以致敬怀念的剧情,电影结尾处黑色的轿车开向瑞恩的家,瑞恩的母亲看见牧师和军官后得知这一场噩耗,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悲伤,无助且无力的倚靠在地上,此时整个段落只有沉重的背景音乐响起,搭配着哀伤的忧愁;影片在音效方面,多以枪击声和炮弹声为背景音效,可以清晰的听见机关枪扫射的频率和击中士兵身体的声音,同时也模拟了士兵们被炸使听力的模糊音效。
在这里导演使用了“寂静”这一处理方式。在影片的开头处,诺曼底战役登陆时,米勒上尉经历了剧烈的爆炸,导致暂时性失聪,这里呈现的“静”完美的展现出了他心里的恐惧与紧张;在影片结尾处,守桥战役中米勒上尉再一次受到了剧烈性的轰炸导致他再次短暂性的失去听力,此处的“静”更加强有力的诠释了战场带给人们的窒息感;影片的最后,当瑞恩母亲缓缓抬起头得知这一 切以后,镜头久久的注视着母亲泣不成声的背影和家中四个兄弟的合影照片,这段无声的处理,营造了整场戏悲伤的情感和让人伤心难过的氛围,久久不能释然。
二、用逼真的纪实效果呈现影片效果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经典影片,其运用了纪实性的手法,很真实的再现了当时诺曼底登陆这场战役激烈且血腥的场景,也被文人墨客誉为 “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整部影片的纪实性特征非常突出,影片开头透过白发老人的视角展现了惨烈的战争,用纪实手法展现了老人的主观记忆,带着观众回忆了一段久远而深刻的往事,犹如老兵回忆录一般将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在镜头语言和音响效果以及细节方面处理的淋漓尽致,运用晃动的手持和跟拍镜头拍摄战争的残酷和艰辛以及不断移动的长镜头画面拍摄前线真实的大环境;就好似一个战场的战地记者般真实的拍摄着、记录着整个战争的场面。在激烈的枪林弹雨声中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展现了士兵们的惶恐与不安,使观众为瑞恩的安危捏把汗。一具具尸体尸横遍野,也体现了诺曼底登陆战的纪实风格和残酷结果,从而更好的模拟纪录片的效果。增加影片真实性,让人信服,也使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不断拉近,成功地诠释出了战场上那种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感。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运用了丰盛的拍摄手法和逼真的视听效果相结合使影片达到最佳纪实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战争的悲伤残酷与血腥暴力!
三、主题思想与感悟
《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反映了二战时期战争的经典影片,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过“要最大程度的使影片接近真实”,因此众多影评人称它为“银幕上对战斗最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描写”。该影片使用了丰富的视听手法和逼真的纪实效果以及清晰的叙事结构,让观众能够更贴切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现代和平的来之不易,当然,也通过电影镜头更加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个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电影以纪实效果、拍摄手法、音乐音效相互交织向观众传递影片信息,重现战场的真实状态,展现人物的个人价值。现如今,其实战争并未消失,而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昌盛的现代,远离了惨烈战争、远离了世界政治的硝烟和争夺。所以更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珍惜这用血肉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去辜负那些为了维护和平而逝去的生命!历史是永远存在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铭记历史,避免一战二战那样的历史悲剧再次发生,我想这就是电影这门艺术存在的真正意义吧!
参考文献:
[1]期刊:陈亮 [美国战争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3.15
[2]期刊:刘金凤 何春耕[重温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独特魅力]《电影文学》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