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路径

作者

陈浩

漳县石川中学 748300

一、根植乡土文化,开发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需摆脱同质化倾向,从乡土文脉中汲取养分。自贡庙坝镇中心校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该校基于当地习武传统 开发 《武术与修养》校本教材,提出“以武促德、以武增智、以武强体、以武育美”的育人目标,不仅使 达标率显著提升, 更将葛仙山武术文化转化为特色教育品牌。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课程开发 的技术传授,需注重文化内核与教育目标的融合。例如安徽利辛县将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引入校园,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创编初中版套路,在“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等仿生动作中融入柔韧性训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素养自然共生。

差异化课程设计需兼顾学生兴趣与地域特性。夹江县农村小学基于“纸乡”文化身份,将传统造纸工艺动作提炼创编为《纸乡秧歌》,其徒手或持轻器械的“走”“摆”“扭”“跳跃”等动作,既适应场地有限的现实,又使学生在运动中理解本土文化基因。

二、强化师资建设,破解专业能力瓶颈

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文化建设质量。现实中兼职教师比例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能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特色项目开展。庙坝镇中心校实施的“三航计划”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头雁领航”选拔骨干教师参与名师工作室进修;“强雁护航”以青蓝结对促进经验传承;“群雁齐飞”鼓励教师依特长组建社团,形成“专业+特长+社团”三位一体发展体系。该模式将外部赋能与内生激励结合,使教师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

针对传统项目师资断层问题,系统性培训机制不可或缺。夹江县在推广《纸乡秧歌》过程中,组织专业团队录制教学视频,开展全县教师专题培训,并通过教研活动提炼教学法,使教师从技术掌握升华为文化传授者。三、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凝聚多元发展合力

单一学校力量难以支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家校社多元协同生态。庙坝镇中心校的实践表明:初期家长常质疑“练武影响学业”,教师担忧增加负担。该校通过开放日、成果展演等活动直观展示教育成效——学生纪律意识增强,20 余名学生通过武术特长升入高中,两名学生获全国武术散打冠军。社会认可度提升后,政府投入100 万元建成武术训练馆,企业捐赠器材超40 万元,形成资源汇聚的良性循环。该案例揭示出体育文化建设与社区认同存在互哺关系。

进一步而言,需推动体育文化向社区渗透。黄山朱村村的经验具有启发性:村委将文体广场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结合,组织广场舞社群、村级篮球赛等活动,但初期因设施与人群需求错位(如器材偏重青壮年,留守老人儿童适用性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参与率低。破解之道在于以学校为枢纽,开展亲子五禽戏习练、乡村非遗体育节等活动,使学校体育场域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基站。

四、拓展载体形式,融入现代生活语境

育文化在当代教育体系中亟需突破传统课程标准的限制,传统框架往往局限于单一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兴趣和综合素养的培育。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体育文化必须通过创新载体增强其吸引力,从而焕发持久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棠下初中乡村少年宫的实践为此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该校巧妙地将定向越野课程与校园及周边地形相结合,学生们在使用地图与指南针寻找目标点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体能与耐力,还显著提升了方向感、空间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沉浸式体验将体育学习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探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体育课程更具实用性和教育深度;同时,植物拓染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生态园采集多样植物样本,通过锤拓、固色等传统工艺,将自然之美转化为体育美育的生动载体。例如,在陇南文县中寨小学的实践中,学生们通过制作植物拓染的跳绳,不仅掌握了工艺技巧,还增强了身体协调性、审美感知和环保意识,将体育与艺术、自然有机融合。这些创新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证明体育文化通过因地制宜的载体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为体育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形态与可能性。创意智造课程中,学生通过编程设计智能体育器材,如开发计步器或运动追踪系统,并在3D 打印机械臂模型时同步深化对运动力学原理的理解,这不仅激发了创新思维,还强化了动手实践能力;浙江徐家埭村则探索“棒球+直播”模式,将乡村赛事实时转化为形象展示窗口,吸引城市青少年线上互动并参与线下体验,例如通过直播平台传播比赛盛况,带动了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这些尝试充分表明:利用现代技术重构传统体育形式,能够显著增强文化传播的张力与影响力,但核心仍需坚守“以身体实践为本”的体育本质,避免技术异化导致运动脱离实际体验,确保创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本质是教育主体性与文化根性的双重觉醒。从庙坝镇的武术教育到夹江的纸乡秧歌,从利辛的五禽戏到棠下的民乐体育,这些实践共同昭示:当体育课程真正扎根乡土,当师资培养获得体系化支持,当学校与社区形成文化共生体时,体育便能超越单一的强身功能,成为传承文化血脉、重塑乡村认同的重要载体。未来路径仍需在课程深度开发、师资可持续培养、校社联动机制上持续探索,使体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乡村少年生命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李艳峰,王佳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影响因素及创新路径研究[C]//2022 年全国第七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 2022.

[2]赵玉.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3]吴宇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路径探索[J].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1):87-

[4]郭建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与纾解路径[C]//第二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暨第五届现代体育与军事训练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