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学消费背景下的文化症候及价值启示

作者

王钰硕

洛阳师范学院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市场化的转型,文学消费得到空前发展,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也要客观地认识到,文学消费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文学传播发展,助力文学繁荣的同时,各种文化症候也相继凸显出来。文学消费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和价值取向,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文学消费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这种变化时,也应该自觉坚守人文理想,积极挖掘、肯定文学消费的存在价值,使其充满生机,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学消费;当代文化;价值启示;文学类畅销书

一、文学消费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文学消费的内涵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就是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一意义上的文学消费自有文学以来就已存在。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消费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消费和阅读。

(二)文学消费的特征

(1)双重属性

文学消费既是一种物质消费(如购买书籍、杂志等),又是一种精神消费(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获得精神享受)。这种双重属性使得文学消费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再创造与再生产

文学消费不仅仅是对文学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同时也是对文学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重构,从而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3)受制于意识形态与艺术法则

文学消费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和艺术法则的约束,这使得文学消费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

二、文学消费背景下的文化症候

(一)同质化的文学生产及消费

这里提到的“同质化”,不是对文学类畅销书的某些共性进行批判,而是对那些缺乏创作见解、思维固化、依赖既定程式的作品的否定。作为媒介文化的代表,文学类畅销书的产业性突出表现为组织性和标准化,其核心就是聚焦同质化写作,主要体现在当某种流行风尚在社会上弥漫开来,就会导致作家纷纷仿效,图书市场上出现一系列同类型的图书。

(二)对消费需求的过度迎合

文学类畅销书的走红,基于对消费者心理的主动把握,从诞生之初就尽可能贴近大众,靠近生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部分畅销书之所以容易受到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书本身通俗易懂,这种贴合读者实际体验和经验的文本更能契合他们对现实欲望的追求和满足,而相对疏远政治道德的理性权威与形而上的深度思考,真正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亲和与共享。随之而来的,人们不再愿意用严肃、深刻、精致的尺度衡量文学,以思想、深沉、超越标榜的严肃文学也就相对失去了往日的耀眼。

(三)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

通常来说,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心灵投射的结果,应当与市场保持距离,一旦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审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经济利益破坏了作家创作的主动性,成为市场的附庸,通常表现为,为了快速占领市场,赢得先机,即使作者和出版商对图书的选题缺乏充分认识,前期准备工作较为仓促草率,也不耽误他们在“抢”字上下功夫。在多数人看来,畅销书能否“畅销”在很大程度上是碰运气,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或者即使存在什么规律也不愿花费气力去琢磨。忽略了前期市场调研,取而代之的是投机取巧,看到什么书畅销、什么题材畅销就做相类似的书。

三、文学消费的价值与启示

(一)文本内容向价值挖掘转换

文学类畅销书在新世纪的发展应更加倾向于从市场诉求向价值挖掘转换。文本内容作为文学类畅销书的核心,在深耕方面的发展转型,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内容定位精准,面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明确内容书写目标,增强针对性。同时加强内容品质的把控,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有正确的精神诉求,不做无病呻吟而更是扎实深入的文化思考,努力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较好的制作质量。

(二)文学批评标准应当公正、科学并客观

把某种静止的、绝对的传统标准加在文学类畅销书身上,既不公允也不科学。文学批评界曾出现过对文学“贵族化”“平民化”的争论,但这种争论往往过于空泛,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指陈是非,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读者群体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血肉丰满、思想自由的个体组成。因此,对于文学畅销书的判断和批评,更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文学类畅销书所拥有的特性和价值之上,才能在引领大众阅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积极探索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

在运作机制上,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文学类畅销书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传播,这种媒介融合,不仅可以推动文学类畅销书经营管理的深度变化,同时也能产生更加适应大众需求的文学作品。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高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优质文学内容,从而不断拓展文学类畅销书的传播空间和消费渠道。

参考文献:

[1]左晶.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畅销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黄书泉.文学消费与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3]葛娟.亚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常立.消费浪潮与文学潜流——新世纪文学(1997—2012)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

[5]张文红.畅销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钰硕(2003.06—),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洛阳师范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