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黄钦兰 黄学美
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前言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初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导入“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引入“生活化”元素
以构建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原则为基础,可将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沿的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中,以此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后,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以生活的角度来认知并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1]。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交通规则”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化元素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知。将学生常见的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交警在交通路口指挥车辆行驶的视频,以此来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具体教学流程可表现为,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可询问“同学们知道视频中交警叔叔在干什么吗?那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讨论,也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并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介绍画面中交警正在指挥交通,如果没有交警的指挥,会造成交通堵塞,严重时甚至出现车祸。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基本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是仍没有实际概念,所以此时可根据视频中的生活化情境,来设计角色扮演游戏,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整理班级中的桌椅,在教室中形成十字路口,教师扮演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而班级中学生分别站在“十字路口”的四个路口扮演来往车辆。经过两次模拟,其中一次教师作为交警指挥,另一次教师没有指挥“交通”,以此来让学生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作用,进而以生活元素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2 融合“生活化”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知识,根据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原则,教师可挖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来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看到生活的另一面,从而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见,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知识,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小学六年级会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深入挖掘生活知识,进而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前置学习,班级学生已了解自己是公民,因此在生活中都应该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但面对实际生活中许多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情况,学生都已习以为常,所以借助本节课教学,教师就可深挖生活中侵害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例来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容侵犯,也使学生理解,在面对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件时可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以“知情权”为例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文具店的照片,让学生来分析照片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文具店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店铺,但有许多黑心商家会故意不张贴文具的价格标签,从而对小学生乱收费。面对没有商品价格的图片,大部分学生不能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此阶段学生的金钱观较薄弱,也是商家能钻空子的原因。将这一普遍侵犯了学生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理解身为公民应享受的权利。
3 开展“生活化”实践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利用生活化元素开展实践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实践活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作为教学载体,促使学生将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标中要求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尊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尊老”的生活化教学中,可深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道德观念的正向发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可先与社区进行交流,明确社区中现有的独居老人,并在争取到老人同意后,可进一步设计实践计划。这一环节可保证不打扰社区老人的正常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老人也能给予学生正向反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尊老”的道德观念。在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告知学生要到社区探望老人,所以学生要为老人准备一件见面礼,见面礼可通过手工的形式,多名学生共同制作意见手工作品送给老人。来到实践活动中,因为已提前沟通过,所以同意参与活动的老人面对学生准备的礼物,会给出正向的情绪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4 布置“生活化”作业
利用生活化元素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后,学生能将生活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的生活化作业,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常见的生活化作业可以表现为家庭任务型作业,此类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文字作业负担,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有重要帮助。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家庭关系”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正确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并能够尊重、体谅父母,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做家务,理解家务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已基本了解了家务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可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作业内容为,要求学生回到家后做一件家务,并记录下做家务的过程和感受。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处于一年级,而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扫地、洗碗等基本家务对学生而言都不是简单的工作。但在与家长详细沟通后,也可保证学生在做家务过程中的安全性[2]。
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化”场景的融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现象紧密贴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可以在课堂环节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也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助力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法兼修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张锦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4,(06):42-43.
[2]徐荣梅.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智力,2024,(30):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