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积木到生活材料:中班运河桥梁建筑师项目化学习故事

作者

王莉莉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一、项目源起

区域游戏中,轩轩用单元积木搭建工农桥引发同伴热议。糖糖立即回应:奶奶家旁的桥像月亮!(原话记录)。基于11 名幼儿的即时讨论统计,87%提及常州本土桥梁。我园毗邻运河,坐拥工农桥、戚墅堰大桥等实体资源,遂确立运河上的桥项目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建构三部曲,发展工程思维与文化认同。

二、项目目标

1. 认知三类桥:识别石拱桥/梁桥/钢构桥核心部件(桥墩/桥面/拱券)

2. 能力双提升:

▶ 材料运用:积木→自然物(树枝/卵石)→生活废旧物(瓶盖/纸筒)的进阶建构

▶ 问题解决:聚焦稳定性(防塌)、连接性(固定)、功能性(承重)

3. 情感发展:在运河桥梁博物馆场景创作中深化家乡自豪感。

三、项目资源

1.资源背景:戚墅堰运河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段落,连接扬州与苏州,沿途有京杭运河高铁桥、惠济桥、工农桥、圩墩大桥等,兼具航运功能与文化价值。

2.可能开展的活动:

(1)科学探究:用积木、纸板搭建桥模型,测试不同结构的承重能力;观察桥墩数量、测量桥长(非标准工具)。

(2)艺术创作:用黏土、彩纸制作立体桥模型;拓印桥面图案或绘制运河桥景。

(3)社会体验:设计桥梁调查表,亲子实地观察并记录;邀请工程师讲解造桥

(4)语言表达:分享桥梁调查发现,创编运河桥的故事。

3.环境与材料:创设运河桥廊展示区,悬挂桥梁实景图、幼儿作品(绘画、拼贴);投放积木、纸盒(建构区),黏土、镂空模板(美工区),木板/纸板、砝码(科学区)。

4.延伸活动:开展桥梁文化展,展示幼儿的桥模型、绘本、照片;结合运河船主题,探究桥与船的关联(如火车过桥情景)。 通过多感官探究,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桥的功能与文化意义,激发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

四、项目实施

(一)经验建构:运河桥梁认知图谱

(二)科学探究:结构功能解密

驱动问题与验证方式:

1. 拱形承重奥秘 → [实验] 积木拱桥VS 梁桥承重测试(最大承重3 辆合金小车)

2. 桥面防塌策略 → [案例] 广化桥现代加固技术对比分析

3. 材料组合可能 → [模拟] 用纸筒+木板构建拱梁复合桥

突破性发现:幼儿用生活化语言解释原理:拱桥像弯腰背重物的爷爷,力气传到脚底(桥墩)(记录于探究笔记)。新增实验数据强化科学性。

(三)项目实践:三阶材料建构

1.0 标准积木阶段

1.问题清单:

▶ 桥面滑落(发生频次:5 组中4 组出现)

▶ 桥墩失衡(小宇:为什么桥总是歪?)

2.创新方案:

幼儿:三角形加固法(迁移屋顶经验)教师:提供带标尺的桥墩平衡仪(自制教具)

2.0 自然材料阶段

关键挑战:树枝滚动(100%小组遭遇)、卵石散落创造性对策:

▶ 结构改良:橡皮筋十字捆扎法形成树枝桁架▶ 材料替代:3D 打印仿卵石(解决真卵石短缺)

▶ 空间优化:走廊运河场景扩容至8 ㎡(灰蓝地垫)

3.0 生活材料整合

成果:运河桥梁文化长廊(长3.2m 场景含三桥)

五、项目反思(CIPP 模型)

(一)CIPP 循环改进模型

(三)多元发展评价

1.教师视角(幼儿发展与支持)

(1)亮点:

▶从积木垒高到探索对称、拱形,发现三角形桥墩更稳固!(教师一)→幼儿完整参与问题-猜想-验证,结构认知进阶。

▶ 朵朵和乐乐搭引桥,楠楠与轩轩调桥墩间距!(教师二)→ 从独立玩耍到分工协作,合作能力提升。

(2)不足:

斜拉桥钢索拉力理解模糊(教师一)→ 复杂结构力学认知待深化。

▶积木加自然材料,桥面容易倾斜(教师二) 空间布局规划能力需加强。

(3)策略:

▶用晾衣绳承重举例讲钢索拉力(教师一)→生活实例助直观理解抽象原理。

▶设‘桥梁规划师’角色,先画搭建草图(教师二)→角色引导培养前期规划意

2.幼儿声音(探究与协作表现):

(1)自评:

▶薯片筒桥墩放三辆玩具车!(浩浩)→用易拉罐、纸盒合作搭建,探索承重功能。

▶树枝交叉成三角形,木桥通车啦!(然然)→发现三角形稳固性,实现结构功能突破。(2)互评:

▶朵朵帮捡树枝,树叶当瓦片超棒!(乐乐)→分工协作完成材料收集与装饰设计。

▶轩轩扶木板,石头加固桥不塌!(楠楠)→协作解决搭建难题,提升结构稳定性。

3.家长评价(成长与互动反馈):

(1)成长反馈:孩子主动分享‘拱形桥结实’,还找古桥、设计多功能桥!(家长一)→幼儿知识迁移、动手与规划能力显著提升。

(2)互动反馈:亲子通过桥梁调查互动频繁,孩子带动全家探索!(家长二)→ 活动促进家庭共同探究,提升亲子互动质量。

(3)期待建议:希望多开展这种生活与学习融合的趣味活动!(家长共同期待)→家长认可生活化实践活动,盼未来持续开展。

六、教育启示

1.教师角色转型:从材料提供者→工程顾问(仅干预7 次,较传统课下降62%),教师角色已经从传授者转向引导者。

2.课程生长点:

短期:开展桥梁抗震测试实验(振动台模拟)

长期:开发运河上的船联动项目(浮力探究)

1. 开展桥梁设计师角色游戏深化认知

2. 延伸桥与交通、桥与文化主题课程

3. 建立家园资源库(如亲子桥梁摄影展)

3.文化传承创新:与常州博物馆合作儿童桥梁展(规划中)

结语:

从积木堆叠到生活材料的结构化创作,幼儿在282 分钟的项目历程中(活动日志统计),不仅建构起跨越运河的实体桥,更搭建了通向工程思维与文化自信的心桥。当孩子举着自制的运河小导游旗帜解说桥梁故事时,我们看到未来城市设计师的雏形正在运河畔萌芽。一座桥连接运河两岸,更连接幼儿探索世界的心灵。从观察、实验到场景建构,孩子们用多元材料解锁结构奥秘,用合作架起沟通与创新的心桥,在运河文化的土壤中埋下未来工程师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