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中沥青路面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作者

詹厚培

湖北今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们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沥青路面是城市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沥青路面施工质 寿命以及行车安全。所以,严格把控沥青路面质量,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与 质 重点。文章旨在对市政道路施工沥青路面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相关工程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1. 市政道路建设对沥青路面质量的要求与标准

沥青路面是市政道路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且也体现了城市工程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效能。现行有关技术规范对沥青路面平整度,压实度,抗车辙性能和水稳性都有明确的要求,规范实施的严谨性成为确保路面长期平稳行驶的先决条件。从原材料的选择,拌合工艺,摊铺温度,碾压程序等各个环节都要紧密相联,严格掌握。特别是车流量大的主干道以及多雨,高温的特殊气候环境,沥青路面抗老化抗疲劳性能是否合格显得尤为关键。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兼具绿色度和耐久性的质量管理思维逐渐被纳入到各地区市政道路项目之中,推动着质量控制工作由依靠经验逐渐向系统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阶段转变。

2. 市政道路施工中沥青路面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优化策略

2.1 严控原材料质量源头,建立沥青混合料标准化管理体系

沥青混合料是路面整体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其内部成分和外部表现都直接决定了路面使用性能。实际项目中材料来源,粒径级配,沥青标号以及其改性方式如果控制不到位,极易造成成品路面脱落,泛油和早期龟裂的质量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点是建设可控制,可溯源的材料标准化管控体系。在源头上需要提前对粗细集料,水泥的稳定性和矿粉的活性进行测试,以保证各参数都在目标范围内。在选择沥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道路的等级和当地的气候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改性方法,例如SBS、橡胶或高黏性剂等,以增强材料的适应性。在设计混合料的配合比时,需要综合马歇尔试验和性能试验的双重数据,以确保设计的强度与实际现场效果高度吻合。另外,还应借助于自动计量系统对混合料配比误差进行控制,以免因人工称量而引起波动。通过建立多源料质量台账,健全进场验收机制和现场实时抽检点等措施,切实保障了混合料稳定可靠。

2.2 推广智能摊铺与碾压设备,实现施工过程精准控制

伴随着施工技术的升级,以人工为主的传统摊铺和碾压工序逐步由智能化装备代替。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中,采用 GPS 定位、激光高程控制和红外温度感应等先进技术的摊铺设备,能够显著提升摊铺的均匀性和宽度控制的精确度,又可使复杂地形上层厚均匀,有效地降低人为误差造成的局部弱点。同时该智能碾压系统集成了温度反馈,碾压次数记录和压实度实时判断模块,可动态调整碾压节奏和路径,增强整体密实度均衡。这种数据驱动施工模式尤其适用于工期紧张,环境恶劣或者结构转折等情况下的质量控制强化。为了保证该装置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建设之前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加强操作人员对于参数设定,作业路径以及异常处置等方面的把握。

2.3 优化施工工序衔接,强化高温气候下的温度管理措施

沥青混合料具有温度依赖性,这就决定其在施工过程中,运输,摊铺,碾压各个环节间时间和热能衰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当夏季气温较高或者长距离运输时,气温的波动易造成混合料过早降温和施工窗口变短等问题,并最终影响压实质量和层间粘结强度。为了缓解这类问题,要从工序衔接的角度出发,对各个环节的衔接时效进行优化。比如调度系统可以根据设备位置和现场温度对运输频率进行动态调整,以免物料长时间堆积拌合站或者长时间守候施工现场。同时在摊铺时要尽可能地减少中断时间和避免冷接缝的产生。高温季节要加强混合料的保温措施,例如选择加厚保温车厢和用帆布遮盖以降低热损耗。另外,对于碾压温度窗口要事先设置明确的边界,建立实时的温度监控机制,当温度低于下限值时,严禁进入碾压环节,以免出现“冷压”现象而影响压实。采用工序衔接和温控机制双重优化可明显提高夏季施工质量稳定性。

2.4 引入信息化监测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质量动态监管

引入信息化质量监测系统可以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管。系统基于传感器网络,图像识别和数据采集终端,在统一平台上实时导入温度,压实度,厚度,速度和设备运行状态多维度参数,并且结合 GIS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施工过程的状态和质量偏差。另外,该系统还可以通过异常预警机制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如摊铺厚度不够,碾压重叠过多等进行及时反馈,从而避免了因事后返工而造成资源浪费。该信息化系统也可为后续的质量评价和维保策略提供高可信度的数据支撑,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广实践需要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避免出现数据孤岛,保证高效的信息流动和充分的决策依据。

2.5 科学处理附属设施干扰,提升整体结构一致性与耐久性

市政道路建设中,检查井盖,管线接驳口,人行道缘石及其他附属设施常常由于布设不尽合理或者施工配合不到位而成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薄弱环节。这些结构的周围容易产生局部沉陷,开裂或者脱皮的病害,这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连续性和长期的使用性能。为了使整体结构达到协调和统一,在施工设计阶段就需要事先考虑附属设施位置,标高和路面结构等因素之间的整合。比如对井盖的设置要采取模块化预留,最后碾压阶段过后补铺、整体碾压以降低接缝产生的应力集中。铺设时应将高强抗剪接口剂布设于上述部位以加强边缘黏结力和避免界面滑移或者应力错位。另外,对新老结构的接缝区要采取双层过渡碾压或者防裂贴布等过渡结构处理技术以促进结构的连续性和应力传递效率的提高。在施工管理中,可以设置专门监测点对附属结构周围沉降,裂缝开展等进行长时间观测和预警,并及时进行补强或加固处理。

结束语:沥青路面质量控制对市政道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源头,大力推广智能摊铺及碾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优化施工工序衔接,引进信息化监测系统,科学应对附属设施扰动等关键技术优化策略能够显著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保障道路长期稳定及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唐铭灿.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散装水泥,2024,(05):53-55+58.

[2]庄昌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4,15(14):142-145.

[3]梁苏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5):167-169.

[4]李云云.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32):16-18.

[5]刘艳芳.市政工程中沥青路面施工及管理方法研究[J].居舍,2022,(17):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