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研究

作者

杨雪梅

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5463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民族文化元素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现状分析,提出融入民族文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详细阐述了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结构框架,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设计提升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为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价值,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使命,更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其教学不应局限于格式与技巧的机械传授,而应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赋予课程更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当前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在民族文化融入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文化素养提升有限,所以开展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一、民族文化融入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一)民族文化融入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融入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通过应用文写作学习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促进民族文化的代际传递;从学生发展角度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人文素养,同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从课程建设角度民族文化的融入能够为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特色与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当前课程现状及问题

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在民族文化融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上以通用应用文格式、规范为主,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整合不足,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案例与写作任务;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应用文写作结合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学资源方面教材中民族文化内容占比低,且缺乏配套的民族文化教学素材库,教师难以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课程开展;教学评价上多侧重于写作格式、语言表达等技能层面,对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理解与运用能力评价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应秉持“文化传承与技能培养并重”的理念,将民族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元素,如民族历史故事、传统礼仪规范、民间艺术形式等,将其巧妙融入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文写作能力为目标,围绕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规范与技巧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写作规范与技巧,熟悉民族文化中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知识,如民族语言特点、文化习俗等,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与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民族文化调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写作素材,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应用文写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与职业精神,使其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职业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具体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在选取原则上课程内容需严格遵循典型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原则,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像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民族英雄事迹等,以此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深厚内涵,同时紧密贴合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取诸如商务信函、调研报告、宣传文案等与之关联的应用文文种,确保课程内容具备切实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高度重视内容的趣味性,借助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化故事、真实案例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在结构框架上课程由基础模块、民族文化融合模块以及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聚焦于传授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概念、格式规范与通用技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筑牢根基,民族文化融合模块作为课程核心,依据民族历史、民俗文化、民族艺术等不同民族文化领域,设置相应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围绕特定民族文化主题精心设计相关应用文写作任务,例如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背景,规划节日活动策划书、宣传海报文案等写作任务,拓展模块则着重引导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实施设计

1. 教学方法创新举措:运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以民族文化项目作为实践载体,把应用文写作知识巧妙嵌入项目任务里,例如开展“民族文化特色产品推广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完成市场调研、产品宣传文案撰写、营销策划书制定等一系列任务,在真实项目操作进程中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同时精心创设民族文化情境,像模拟民族节庆活动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开展应用文写作与交流活动,以此增强学习的真实体验感与趣味性,另外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应用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中的写作技巧以及文化元素的运用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借鉴学习能力。

2. 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着力构建民族文化教学资源库,涵盖民族文化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优秀民族文化应用文案例集,以及民族文化专家讲座视频等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支撑。此外,积极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上设置民族文化学习专区、应用文写作练习区、互动交流区等多个功能板块,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随时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开展应用文写作练习,还能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 教学评价改革方向: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过程性评价聚焦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涵盖课堂参与度、小组项目完成质量、民族文化调研成果等多个维度,着重评价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展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终结性评价则主要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开展,考查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与此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以及评价他人的能力,促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结束语:基于民族文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设计是中职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将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如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等,但只要持续探索、不断改进,该课程设计必将在提升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推动中职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共同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智丰,王艳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1, 16(4):478-480.

[2] 王静飞.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9(3):3.

[3] 刘红星.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文学教育(上), 2011.DOI:CNKI:SUN:WXYS.0.2011-0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