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路嘉诚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引言
体育锻炼作为增进健康、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习惯养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度不足、习惯难以坚持等问题。探索切实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多维价值。规律运动可增强生理机能,缓解学业压力,为专业学习提供身心支撑。系统参与团队活动有助于 质、培养规则意识与协作能力,提升社会适应力。对高校而言,引导学生形成稳定体育生活方式,既是落实立德树人、增强人才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体教融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此举深刻关联青年个体发展与国家长远福祉。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
(一)内在认知与行为动力因素
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个体化认知深刻影响其参与意愿与强度。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长远发展的多元价值,视其为可选项而非生活必需品,内驱动力显著不足。加之学业压力、社交活动或娱乐偏好等多重引力挤压,其主观时间分配倾向于边缘化体育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和坚持的毅力。
(二)校园环境与条件设施因素
高校所创设的体育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氛围构成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情境约束。场馆设施在数量、布局、开放便捷性及维护状态上存在短板时 会成为阻碍学 高频参与的物理屏障。若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轻视体育价值,缺乏多样化的组织引领(如社团活力 足、赛事吸引力弱)和正向的榜样示范与同伴激励,则易导致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淡薄,难以激发学生形成规律参与的群体压力或归属感。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制度保障与顶层推动
高校应将体育置于立德树人的全局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从制度文化层面给予坚实支撑。制定明确的中长期体育发展规划,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核心框架,确立具体可行的学生体育锻炼评价指标,使其成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关键维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解决体育场馆设施在容量、便利性与日常维护方面的瓶颈,确保体育硬环境达到最优水平。校级领导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深入一线指导调研,在全校范围内彰显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价值认同,自上而下引领形成崇尚运动的组织风 Ⅎ 。探索体育与德育、美育、劳育的有机协同,挖掘体育蕴含的规则教育、团队精神、抗挫毅力等深层育人价值,让体育锻炼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点和特色载体。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内容创新
着力突破传统普修课程的单一性局限,科学增加如攀岩、瑜伽、飞盘、击剑、旱地冰球、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等多种类型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 准对接学生日益多元化的运动兴趣谱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专项技能发展与体质健康促进相 课程结构。积极探索 动项目特征的分层教学模式,精准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进阶需求,使学生 开市上 成就感 显著增 实用性强、与生活高度关联的体育课程内容比重,如科学健身方法、运动伤害防护知 运动处方制定等,切实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体育行为的能力与信心。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锻炼态度、习惯养成、技能运用的过程性跟踪评估。
(三)营造浸润式校园体育文化生态
积极打造全方位、浸润式校园体育文化生态,使体育锻炼成为校园生活引人注目的亮色和常态特征。精心设计贯穿全年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涵盖校级运动会、专业特色院系杯、趣味体育嘉年华、学生俱乐部联赛等多层级、多形式项目,扩大赛事覆盖面和学生参与面。投入资源扶持管理规范、专业指导有力、项目多元化的体育学生社团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基于爱好自主开展锻炼、组织交流的坚实平台与自组织核心。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锻炼指导与服务,组建由优秀教 与学 骨 干构成的专业指导员队伍,深入学生群体提供健身咨询、训练计划制定等个性化服务。利用线上线下全媒体矩阵,高频度、全方位宣传体育运动科学价值、名人榜样事迹、校内活动动态及健身知识科普,持续引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并强化积极认知。建立对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激励机制,塑造看得见的榜样力量。
(四)善用智能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引导
开发或集成功能全面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管理专属平台或功能模块,集成运动项目、场地预约、数据可视化跟踪、个性化运动处方推荐、健身咨询互动及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枢。积极推广使用具备心率监测、卡路里消耗计算、活动量评估等功能的可靠智能穿戴设备,形成学生日常运动的个体化数据积累。基于平台沉淀的宏观数据与个体微观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处理,精准识别学生群体的整体运动偏好、习惯特点与共性问题瓶颈,同时生成每位学生的专属活动报告与基于其状态的进阶运动建议推送,实现指导资源的智能匹配与精准投放。平台应支持组建在线运动社区,嵌入互动激励功能模块,增强学生参与的交互感、趣味性与成就感。
(五)构建家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需充分认识到学生假期生活是其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延续期与巩固期,主动打破校家之间的信息孤岛状态。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在校生的家庭联系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清晰传递学校的体育育人理念、对学生寒暑假的体育锻炼期望与具体的实践建议指导。设计趣味性高、操作性强且便于家庭监督执行的假期体育锻炼任务单或互动式打卡挑战计划,如坚持每日健步、亲子趣味运动挑战等项目。利用便捷的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假期锻炼成果记录与反馈上传通道,便于家长协同督促。开学初应系统组织对假期优秀锻炼实践的梳理展示与集中表彰,强化校内校外锻炼行为的价值认同感与内在连贯性。学校还可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青少年居家锻炼的简易资源包,赋能家长有效参与子女锻炼习惯的假期养成过程,逐渐凝聚家庭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持续培养坚实后盾的广泛共识。
结束语
总之,养成大学生稳固、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系统性育人工程,其价值深刻融入个体终身发展与国家健康战略蓝图。基于内在认知壁垒和外在环境掣肘的深入分析,高校需在制度体系、课程内容、校园风尚、技术赋能及家校协同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引导支持与约束激励并存、校内校外有效贯通的综合性培养生态。通过持续的系统性实践与模式优化,为大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服务国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国家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邹青海.智慧校园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及实践路径[J].新育,2024,(10):1-4.
[2]张波.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4,(02):94-96.
[3]蒋士亚,张浩.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3,33(05):89-94.
[4]黄晓东.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若干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6):63-66.
[5]何小易.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改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