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资源整合与利用
廖丽美
湖南省耒阳罗含小学,4218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推进,教育重心逐步由应试训练向素养培育转变。在此过程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而言,课外阅读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仍面临诸多障碍。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资源配置不均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课外阅读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亟需重新审视课外阅读资源的整合方式与利用效率,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运行机制与保障路径,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生态的影(一)政策导向下课业负担减轻与阅读时间释放
“双减”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从过度强调应试能力向注重综合素质发展的战略转型。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中段,学生每日的作业量显著减少,校外培训参与率下降,这客观上为儿童腾出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一变化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其监护人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祖辈,难以提供有效的学业辅导,以往大量时间被用于低效重复的家庭作业,导致课外阅读几乎处于边缘化状态。随着校内作业负担的实质性降低,学校开始尝试通过延时服务、课后托管等形式引导学生接触阅读材料,部分区域还建立了以班级图书角和校园阅览室为核心的“阅读支持圈层”。这种结构性的时间再分配机制,不仅重塑了学生的作息节奏,也为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介入提供了现实空间。然而,当前的政策红利尚未完全转化为阅读实践的提升动力,仍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方式,才能实现由时间释放向阅读素养积累的实质性转化。
(二)教育公平诉求与资源分配机制的重构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再次成为政策关注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投入差异,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儿童聚集区域的课外阅读资源长期匮乏。纸质图书总量不足、更新周期长、内容陈旧等问题普遍存在,电子阅读设备及数字资源的覆盖范围亦极为有限。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留守儿童在阅读起点上的劣势地位。面对教育公平目标的政策牵引,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将课外阅读资源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尝试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学校图书室为节点、家庭阅读终端为基础的三级供给网络。同时,部分试点地区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共建,如公益组织捐赠图书、企业赞助电子阅读平台等,试图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来缓解供需矛盾。尽管此类改革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其背后所体现的资源分配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单一政府主导型向多方参与型演进,体现了政策驱动下的制度创新趋势。
二、课外阅读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优化与制度创新(一)构建多元化资源整合平台与共享机制
为破解农村地区课外阅读资源匮乏的困境,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技术赋能”的整合模式。具体措施包括:1.建设县域级“阅读资源云平台”:由教育局统筹,将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公益组织捐赠图书及数字资源统一编码管理,实现图书借阅、预约、流转的线上化操作,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调配资源,优先向留守儿童集中的偏远学校倾斜。2.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公平性:记录图书借阅轨迹,防止资源分配中的“人情借阅”或重复配置问题,同时通过智能合约设定图书更新周期,确保内容与时俱进。3.搭建跨校共享机制:鼓励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图书漂流站”,定期轮换优质图书;联合高校图书馆开放电子资源库,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数字阅读权限。4.开发个性化推荐系统:基于学生学段、阅读兴趣及认知水平,利用AI 算法生成定制化书单,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校园APP 推送,提升资源匹配效率。
(二)推动阅读指导体系的专业化与常态化建设
为解决留守儿童缺乏有效阅读指导的问题,需构建“四维一体”的支持体系:1.组建复合型指导队伍:由语文教师担任主责,吸纳师范生志愿者、退休教师及阅读推广人参与,形成“1 名专业教师+2 名辅助人员”的小组模式,定期开展线下共读活动。2.开发标准化教学工具包:联合高校专家设计分级阅读指南、阅读任务卡、思维导图模板等工具,配套录制微课视频,供教师灵活使用;针对留守儿童特点,增设情感陪伴类阅读主题(如亲情书信写作)。3.实施“阅读导师制”:为每名留守儿童匹配固定导师,结合其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每月进行 1 次阅读成果展示与反馈。4.建立激励机制:将阅读指导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设立“书香班级”“阅读之星”等荣誉奖项,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争取企业赞助,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阅读基金支持。
结论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新背景下,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性改革。通过强化资源整合的协同机制、拓展资源获取的渠道多样性、提升阅读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在课外阅读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多元共治格局,为留守儿童营造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卢望.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4):44-45.
[2]曹杰.提高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探[J].小学生(中旬刊),2018,(02):82.
[3]郑丙娥.多元构建,提升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品质[J].教书育人,201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