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协同背景下浅谈“三特”学生高中心理危机的成因
张中原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实验高级中学 462300
本文系 2024 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三特”学生视角下高中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JCJYC2425110026)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家庭、学校与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和生理变化的多重压力,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三特”学生;高中心理危机;成因
引言
在探讨“三特”学生高中心理危机的成因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文化、邻里关系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家校社协同教育理论
家校社协同教育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理论和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这些环境包括微观系统(如家庭)、中观系统(如学校)和宏观系统(如社会)。每个系统都对个体的成长产生影响,并通过交叠影响域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生态系统理论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它强调了多层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和外在系统。在教育场景中,家庭作为微观系统,为学生提供情感、物质支持,塑造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学校作为中观系统,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社会交往,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社会作为宏观系统,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社会生态理论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些系统如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支持或阻碍个体发展的整体环境。通过社会生态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动态交互,以及这些交互如何影响学生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表现。例如,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可以弥补家庭资源的不足,而家庭的稳定和支持又可以减轻学校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交叠影响域理论则将家校社的协同视为三个系统交叠的区域,这个区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地带,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此共同承担教育责任。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家校社协同教育如何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共同规划,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协同工作的无缝对接。
2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心理危机的成因对于理解“三特”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困境至关重要。在“三特”学生中,心理危机的产生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心理特质以及他们应对压力的策略密切相关。根据生态系统理论,这些因素并非孤立,而是交织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是心理危机的重要源头。特殊家庭背景,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稳定,可能导致“三特”学生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必要的教育资源,从而在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家庭冲突和缺乏父母陪伴可能引发学生的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自我价值的质疑。
特殊性格特质使得“三特”学生在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时更具挑战性。高度内向的学生可能因害怕被评判,而避免参与社交活动,这可能导致孤独感的加剧;自尊心过低的学生面对失败时,更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这些性格特质使得他们更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冲击。
3基于家校社协同的“三特”学生心理危机策略分析
3.1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三特”学生在高中阶段可能遭遇的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首先,家庭应当与学校和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家长会、社会活动等方式,了解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的表现,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习应对压力的策略。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社会方面,可以利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为“三特”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兴趣小组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技能,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3.2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
面对“三特”学生如小明的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显得尤为关键。策略的实施旨在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构建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他们应对压力,提升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同时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下是一些实证研究和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干预措施:
家庭层面,需要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教育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特殊家庭背景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家长教育和咨询,父母可以学会如何提供情感支持,建立积极的亲子沟通,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同时,家庭环境的改善,如增加学习资源的投入,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都对缓解小明的心理压力至关重要。
学校方面,应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如设置特殊教育课程,为小明这类学生提供适应其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学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定期与小明进行会谈,了解他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团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小明的社交技巧,减少他在同伴关系中的孤立感。
社会层面,整合并推广心理援助资源,确保“三特”学生和家庭能及时获取信息。例如,开设社会心理辅导中心,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供线上线下的咨询服务。社会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和志愿者活动,让小明在参与中增加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3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在实施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小明的心理状态有了显著的改善。家庭层面,通过家长教育和咨询,小明的母亲开始意识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并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小明提供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学校方面,小明得到了更多的个性化关注,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介入帮助他建立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他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都有所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也使得小明能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增强了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尽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做出了努力,但三者之间的协同效果并不总是理想。信息传递不畅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家校社协同教育理论的深入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三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危机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个体特质、家庭环境、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这些因素如何在特定个体中交织作用,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陈晓芳.例谈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35期61-64,共4页
[2] 朱时宏.阅读三“链”:“双减”下家校社协同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3] 陈璐.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模式[J].《教育界》,2024年第9期11-13,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