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AI赋能英语跨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实践
邱子彧 侯佳音 唐诗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一) 传统英语教学的五育缺位
当前英语课堂存在“三重剥离”:[1]一是德育空化:德育教育停留在宏观角度,价值观引导悬浮于语言操练之上;二是智育窄化:词汇语法教学与真实问题解决脱节,学生难以形成“语言-思维-应用”的迁移能力;三是体美劳虚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常被简化为“课表装饰”,缺乏与语言学习的实质性关联。
(二) AI 赋能的“高墙效应”
尽管 VR、智能语音测评等技术已被证实能提升学习体验,但一线教师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技术恐惧:42%的教师认为AI 工具“过于复杂”(前期问卷调查数据);二是目标漂移:技术主导导致“为AI 而AI”,五育目标被稀释;三是资源鸿沟:农村学校设备匮乏,加剧教育不公平。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聚焦以下核心问题:一是如何以“去技术化”策略降低AI 应用门槛,同时实现五育深度融合?二是师范生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实践,完成从“技术使用者”到“五育设计师”的角色转型?
二、理论框架:构建“五育-AI-跨学科”协同模型
(一)概念界定
“五育融合”: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大概念”(big ideas)实现目标互渗,例如,“可持续发展”单元中,环保倡议(德育)、水质检测实验(智育)、校园清洁(劳育)、自然审美(美育)、体能任务(体育)形成有机整体。[2]
“去技术化”:并非排斥技术,而是“技术隐身”——选择成熟、轻量级、低成本、易操作的 AI 工具,聚焦教育目标而非工具炫技。[3]
(二)模型构建:四层逻辑链
1.第一层:大概念统领课程设计
以“可持续发展”或“文化传承”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大概念,统摄英语、科学、艺术、道德等多个学科领域。该层不依赖特定技术,而是通过概念整合实现五育目标的有机渗透。
2.第二层:轻量化AI 工具嵌入
为降低技术使用门槛,项目优先选择成熟、低成本、易操作的AI 工具。
3.第三层:双师协同备课机制
通过英语教师与科学、艺术等学科教师的协同备课,实现跨学科教学轻量化。[4]
4.第四层:多元评价体系整合
评价设计采用“AI 量化评分+教师质性评价+学生互评”三位一体模式:AI 工具(如电子档案袋系统)记录学生在语言、科学、艺术等维度的表现数据;教师通过观察、访谈、课堂笔记等方式,补充情感态度、合作能力等质性信息;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反思。最终,将学生表现可视化呈现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维度的能力图谱,实现评价结果的直观化与个性化反馈。
三、研究设计:基于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师范生: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22 级学生(N=48),分为实验组(N1=24)与对照组(N2=24)。
试点学校:某市三所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共12 个班级。(二)研究流程
基线测试:通过问卷与课堂观察,评估师范生五育整合意识(α=0.84)。干预实施:实验组接受“去技术化AI+五育”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数据收集:量化:学生作品评分(语言、科学、艺术维度)、AI 工具使用日志;质性:师范生反思日志、教师访谈、课堂录像编码
四、实践案例:三个主题单元的五育协同(一)“环保行动家”单元:德育-智育-劳育的螺旋上升
德育:学生分析塑料污染数据后,用英语撰写分众化倡议书(针对政府/企业/公众)。AI 工具(DeepSeek文本情感分析)实时反馈倡议书的感染力指数。
智育:水质检测实验中,学生用英语描述pH 值变化,AI 语音测评纠正术语发音(如“neutralization”)。
劳育:校园清洁活动后,学生用英语Vlog 记录劳动过程,AI 剪辑工具(如CapCut)自动生成字幕。
效果验证:实验组学生在“社会责任感”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42, p<0.01) )。
(二)“AI 诗人”单元:美育-智育的认知重构
美育:学生用英语创作季节主题诗歌,AI(豆包)生成印象派风格配图,并分析诗歌韵律(如押头韵/尾韵)。
智育:对比AI 与人类对“孤独”意象的解读,学生撰写批判性反思报告,训练高阶思维。
(三) “校园机器人”单元:劳动教育-体育的具身认知
劳动教育:学生分组设计英语导览机器人,AI 项目管理工具追踪任务进度。
体育:机器人需完成英语指令下的障碍赛(如“crawl under the bench”),学生体能与语言协同训练。
数据发现:机器人任务成功率与小组英语指令清晰度呈正相关 (r=0,81) 。
五、师范生角色转型的机制分析(一) 技术整合能力:从“工具焦虑”到“教育设计”
策略:通过“AI 工具三选一”任务(如语音测评三选一:讯飞/有
师范生发现:免费工具(如百度语音识别)准确率虽低(82%),但足以支持课堂即时反馈;技术选择需服从五育目标——例如,美育单元优先选择“有情感分析功能的AI”。
(二)跨学科思维:从“拼盘式”到“概念网”
案例:在“植物生长”英语课中,师范生最初设计为“科学词汇+英语句型”的简单拼合。经双师研讨后,重构为:
大概念:生命循环(life cycle)→ 延伸至“文化循环”(如古诗中的植物意象)
(三)评价创新:从“分数中心”到“成长档案”
工具开发:基于Python 的“五育雷达图”生成器,输入学生项目数据后,自动生成德智体美劳五维能力图谱
六、结论与建议(一)理论贡献
技术哲学层面:论证“去技术化”是AI 教育应用的进阶路径,技术越隐形,教育越显性;
课程论层面:提出“大概念-轻量化-双师制-多元评”四元协同模型,为跨学科课程设计提供范式。(二)实践建议
对师范院校:将“AI 工具三选一”纳入教学设计实训,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AI 赋能教育路径;
对中小学:建立“五育共享资源库”,按主题单元分类上传轻量化AI 工具包(如二维码扫码即用)。参考文献
[1]陈丽霞,陈凤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索——以《植物的秘密》为例[J]. 教育信息技术,2022(12): 20-23.
[2]许亚萍.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多维能力——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J]. 小学海拾贝, 2024(33): 145-147.
[3]郭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探究——以人教版选修6《The power of nature》为例[J].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与通识教育论坛优秀案例集, 2024: 153-157.
[4]张旭良.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I am going to studycomputer science》为例[J]. 教育信息技术, 2021(9): 16-19.
项目名称:五育融合视域下:AI 赋能英语跨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实践(项目编号:2025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