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李白诗歌的在地化实践与泰国华人身份建构机制研究

作者

欧阳骁锋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省 绵阳市 621000

摘要

本文以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李白诗歌在泰国的在地化实践及其对泰国华人身份建构的影响。通过对李白诗歌在泰国传播路径、形式变迁以及内涵转化的分析,揭示其与泰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同时,研究李白诗歌如何在泰国华人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及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进而阐明其在泰国华人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李白诗歌的在地化实践丰富了泰国文化内涵,为泰国华人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其身份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文化适应理论;李白诗歌;泰国华人;身份建构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在海外尤其在泰国展现出强大文化影响力。泰国华人数量众多,占泰国总人口12% - 14%。在泰国多元文化环境中,李白诗歌经历在地化实践,成为泰国华人文化传承与身份建构的重要元素。

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李白诗歌在泰国的传播与演变,可揭示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互动融合机制,丰富跨文化交流理论。从泰国华人身份建构层面看,李白诗歌承载华人对祖籍国文化记忆情感,对其在泰国多元文化中确立独特身份意义重大。深入剖析李白诗歌在泰国华人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文化在移民群体身份认同中的核心地位,为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文化适应理论概述

2.1文化调适理论的演进过程

“文化适应性”是一种产生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考察不同民族在交往中所产生的文化变化。早期的移民研究多集中在文化的传递和传播上,例如在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就开始探讨西方文化对土著文化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对“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约翰·贝利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跨文化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系统文化适应性”的概念,从而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2.2 文化适应论的基本内涵

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性”的两个维度模式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策略,即基于个人的“保留”和“认同”倾向、“与他族”的交往倾向,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在融合战略中,个人在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它团体的日常交流,在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主动地与主流文化融合,从而达到两种文化的和谐共生。在融合战略中,个人不愿意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频繁地与其它文化团体接触,从而逐步地抛弃自己的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在“疏离”战略中,个人注重本土文化,回避与他族交往,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一种孤立的关系。“边缘化”是指在“边缘化”的情况下,个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也失去了被他人所接纳的能力,从而陷入了“文化边缘”的两难境地。

主导和非主导的文化相互影响,也会导致不同的战略选择。当主流文化实施“熔窑”战略的时候,非主流就会进行“同化”;在实施种族隔离的过程中,非主流族群将会进行分裂;在实施仇外战略的过程中,非主流会采用边缘化的方式;在实施多元文化战略的过程中,非主流群体往往采用综合战略;该理论模型揭示了跨文化交往的四个可能结果,并为跨文化交往和融合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

2.3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文化适应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移民研究方面,本项目将从移民的语言使用、社会行为、价值观的改变等方面,探讨其对移民本土化的影响。通过对外国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对外国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提升我国外国学生的教育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三、李白诗歌在泰国的传播路径

3.1早期交往:由于贸易和人口流动而产生的文化交流

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李白诗词在泰国的传播则是其早期的贸易和移民活动的结果。唐、宋两代是中国经济发达、航海技术发达的时代,中泰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满载着丝绸,瓷器和茶叶的中国商船到达了泰国,他们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其中就有诗歌和音乐。泰国的华裔人口日渐增加,他们把中国文化留在了海外,李白的诗词也成为中国的经典,在华侨社区中流传。早期的泰国华侨主要是广东的潮汕人,潮汕人崇尚诗词的传统,促进了李白诗词的最初流传。李白的诗词被一些中国学者和商人介绍到泰国的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中,并通过私下的讲学和文化交流,为泰国的一些精英人物提供了一个认识李白的机会。

3.2泰译本的产生和流传

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在泰国广为流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翻译的影响。泰国自20世纪开始,就有大量的泰译李白诗。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张萨达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黄荣光毕生所译的中国诗歌有《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等,他的译文曾在泰国被多次重印。他对李白诗词的译介,很注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神韵,使泰国的一般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作。张萨达是泰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所译的中国诗歌包罗万象,从《诗经》到抗日战争,无所不包。他在李白的诗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并将泰国的诗词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李白的诗作更容易为泰国人所接受。

除了专业的汉学家,还有泰国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和学者也在李白的英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各地的泰译本通过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等途径流传开来,为泰国的李白诗词的广泛流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泰国的部分泰译本也被收录在学校的课本和文学书籍中,李白的诗的读者群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3.3 促进教育: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3.1李白诗文在书院教学中的体现

李白的诗在泰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和初中,一些学校选择了李白的诗词作为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在课堂上,老师介绍李白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点,让同学们领略中国古诗的韵味。比如在教学李白的泰译本《静夜思》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乡愁,并引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家庭观念。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其中李白的诗词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课程将从文学、历史和文化三个层面,对李白诗词进行深度解析,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能力。各高校也开展了有关李白诗词的讲座、学术讨论会和诗歌朗诵比赛,为李白诗歌的广泛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3.3.2李白诗词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

泰国的社教组织亦对李白诗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泰国的华侨社区也时常举行一些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春节、中秋节等,其中李白的诗词朗诵和诠释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透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使华侨的子孙对李白诗词有更多的认识和继承,而且可以将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到泰国的其它国家。泰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还将举行李白诗作展览和文化讲座。如泰国国立图书馆主办的中国诗之美──李白诗选展,展出李白的诗文手稿、泰译本及相关研究成果,使读者对李白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及其在泰国的传播过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目前,已有多家文化院校开办了以李白为授课对象的中国诗词培训班,以满足广大群众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

四、李白诗歌在泰国的形式变迁

4.1 语言转换:从汉语到泰语的翻译技巧与特色

在李白诗歌从汉语到泰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形成独特翻译特色。为保留原诗韵律,译者常采用泰语押韵方式重新组织诗句。在翻译李白七言绝句时,泰译本可能会根据泰语发音特点,选择合适韵脚,使译文在音韵上朗朗上口。对于诗歌中意象,译者会结合泰国文化背景进行转换或解释。李白诗中“月亮”意象蕴含思乡、团圆等丰富文化内涵,在泰译本中,译者可能会在注释中说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同时也会联系泰国文化中与月亮相关传说、习俗,帮助泰国读者理解。在语言风格上,译者尽量贴近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对于李白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泰译本会用泰语中类似表达方式呈现,如“白发三千丈”,泰译本可能会采用泰语中夸张性词汇来传达原诗意境。

4.2 诗歌体裁的本土化改造

为适应泰国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需求,李白诗歌在体裁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泰国诗歌传统中,有多种独特诗歌体裁,如“克龙”(klon)、“禅”(chan)等。一些译者将李白诗歌改编成泰国本土诗歌体裁。例如,将李白长篇歌行体诗歌改编成“克龙”体裁,“克龙”有严格格律要求,每行诗音节数、韵律有固定模式。译者在改编时,会按照“克龙”格律重新安排李白诗歌诗句,同时保留原诗内容与情感。在形式上,泰国诗歌注重分行排列与视觉美感,泰译本李白诗歌在排版上会借鉴这一特点,使诗歌在视觉上更符合泰国读者审美习惯。这种体裁本土化改造,让李白诗歌在泰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更易被泰国读者接受与喜爱。

4.3 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

在泰国,李白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拓展。除传统文字形式,还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在音乐方面,泰国音乐家以李白诗歌为蓝本创作歌曲。例如,将李白《将进酒》谱曲,融入泰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泰式乐器演奏、独特旋律节奏等,使歌曲既有中国诗歌豪迈气势,又具泰国音乐风情。在舞蹈领域,舞蹈家编排以李白诗歌为主题舞蹈作品。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诠释李白诗歌意境,如用轻盈优美舞蹈动作表现李白描写自然风光诗歌,用刚健有力动作展现其抒发豪情壮志诗歌。在绘画方面,泰国画家以李白诗歌为灵感创作绘画作品。这些画作或描绘李白诗歌中场景,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景观;或展现李白形象,通过画面色彩、构图等传达李白诗歌精神内涵。通过与多种艺术形式融合,李白诗歌在泰国传播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适应理论,深入研究李白诗歌在泰国的在地化实践及其对泰国华人身份建构的影响。李白诗歌通过贸易、移民、翻译、教育等多种路径在泰国传播,在形式上经历语言转换、体裁本土化改造、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内涵上实现与泰国本土价值观融合、审美观念变化及文化象征意义重构。在泰国华人文化传承中,李白诗歌通过家庭、社团等渠道得以延续,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李白诗歌对泰国华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成为情感纽带、身份标识与文化自信源泉,不同代际华人对其文化认同存在差异。在文化创新方面,李白诗歌在泰国华人文学创作、艺术表演、文化活动与产业中被创新运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对泰国华人身份建构具有丰富内涵、增强适应性、提升影响力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珍.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综述[J].传播力研究,2020,4(15):34-35.

[2]沈文凡,孙千淇.李白文化的东亚传播与接受——以韩国汉诗文献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2):101-118.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20.02.012.

作者简介:欧阳骁锋,(1986-6),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南邵阳,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语传播,跨文化传播。

课题信息:基金课题(须有编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从李白诗歌看东南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以泰国华人为例》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B24-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