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作者

仇海生

滨海县人民路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探讨其在减轻学生负担、满足个体差异、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以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知识难度、思维层次及评价反馈为依据,系统构建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理论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逐渐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层作业设计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将作业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避免低水平重复训练,又能为高层次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1、减轻学生负担

传统的作业模式通常采用统一化的设计,忽视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因作业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或因作业内容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动力。教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相匹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分层作业能够提供更多基础性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巩固知识,建立学习信心;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适度的提升性任务能够激发其思维潜力,促进能力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性作业则能够满足其探索欲望,避免低水平重复训练带来的时间浪费。这种差异化的设计能够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让作业更具针对性,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显著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分层作业设计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因作业难度不适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成为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工具。

2、满足个体差异

分层作业设计在“双减”背景下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路径。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点都存在显著差异,统一化的作业模式难以兼顾这些多样性。教师进行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科学划分作业内容,既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基础性练习,帮助其逐步掌握核心知识,又为中等能力的学生设计适度的提升任务,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开放性、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其探索潜能。这种差异化的作业设计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就感。此外,满足个体差异的分层作业设计还能够促进教育公平,避免因“一刀切”模式导致的学习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3、优化教学评价

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经常以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教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能够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评价重点在于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评价则侧重于拓展思维能力以及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评价更关注其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这种差异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优势及不足,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此外,分层作业设计还能够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绩,增强其学习动力,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1、根据能力水平分层设计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以能力水平为依据的分层设计作业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策略,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存在客观差异,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统一化的作业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根据能力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是尊重这种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分层作业能够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任务,避免能力弱的学生因作业难度过高而丧失信心,也防止能力强的学生因作业缺乏挑战性而感到乏味。教师利用分层,能使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锻炼,逐步增强其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取得进步。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分层作业,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设计基础巩固型作业,给出一些边长明确的正方形、半径已知的圆形等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反复练习这些基本公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边长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直观感受图形的构成。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应布置综合运用型作业,教师给出一个组合图形,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半圆组成,让学生采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计算该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其逻辑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安排拓展创新型作业,让学生探究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不同形状图形面积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总结,或者给出一个复杂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法求出其面积,鼓励其尝试多种途径,发挥创新思维。如此设计分层作业,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2、围绕学习兴趣分层设计作业

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成为“双减”背景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重要抓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够显著提升学习主动性,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点存在差异,有的偏好观察推理,有的热衷实践操作,有的则对开放性探索充满热情,教师围绕学习兴趣分层设计作业是提升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当作业与兴趣契合时,学习会更积极投入,教师将作业按兴趣分为观察体验、操作创作、探究拓展三层。观察体验层作业能让对直观感受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特点来积累认知;操作创作层作业适合喜欢动手的学生,能够让其利用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拓展层作业则满足有探索欲望的学生,能促使其深入思考、挖掘知识内涵。这种分层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不同兴趣的人在作业中找到乐趣,提升其学习兴趣以及参与度。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单元为例,对于喜爱观察体验的学生,教师需设计“生活中的图形奥秘”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小区里的建筑、家具等各种图形,观察它们的形状、角度以及线条特点。比如观察窗户的形状,分析其是长方形有哪些特性体现,经过观察,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累对图形的感性认知。对于热衷于操作创作的学生,教师安排“图形手工坊”作业,让学生用纸张、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各种立体图形,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尺寸、裁剪纸张、拼接粘贴,深刻理解图形的结构以及特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些立体图形搭建一个创意建筑,培养其空间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对于具有探究欲望的学生,教师布置“图形奥秘大探究”作业,给出一些复杂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探究如何运用分割、拼接等方法计算其面积或体积,比如给出一个由圆柱和圆锥组成的组合体,让学生思考如何分别计算各部分体积再求和。教师还能引导学生探究图形在旋转、平移后的位置以及形状的变化,学生经过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深入挖掘图形的知识内涵,培养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思维。

3、依据知识难度分层设计作业

“双减”背景下,依据知识难度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存在差异,统一难度的作业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将作业内容按照知识难度进行分层设计,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能力的任务中获得提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作业设计应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注重概念理解以及本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层的学生,作业应适当增加思维难度,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拓展层的学生,作业则应设计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注重高阶思维以及激发创新能力。这种分层设计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空间,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数乘法”为例,基础层作业主要围绕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展开。教师可设计一些直接进行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题,像“×5”“×”等,让学生运用这些题目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运算逻辑。教师还会布置一些“一袋大米重kg,3袋大米重多少kg”这种简单的应用题,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初步应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层作业会增加一些综合性,教师给出这样的题目:“某工厂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能完成计划的,第二天能完成计划的,两天一共能完成计划的几分之几?如果这批零件总数是300个,那么两天一共能完成多少个?”这道题能够考查分数加法和乘法的综合运用,还涉及到从分数关系到具体数量的转换,要求学生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层作业则更具挑战性,教师提出问题:“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能读全书的,第二天能读余下的,还剩下30页没读,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这道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以及逆向推理能力,要先求出第二天读的占全书的比例,再利用剩下的页数来计算全书的总页数。教师这样分层设计作业,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分数乘法”的学习中得到锻炼,符合“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4、基于思维层次分层设计作业

基于思维层次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程各不相同,统一化的作业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训练需求。教师将作业内容按照思维层次进行分层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发展学生的思维,分层作业可分为直观感知、分析推理、创新拓展三个层次。直观感知层作业帮助学生运用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方式初步认识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层作业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剖析,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创新拓展层作业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创造力,提出独特见解。这种分层设计能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在作业中得到针对性的锻炼,逐步提升思维水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为例,基于思维层次分层设计作业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直观感知层作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直观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教师可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然后描述它们的形状特点,测量底面直径和高,还可以让学生用纸张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加深对其结构的直观理解。分析推理层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教师给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的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它们的体积并比较大小,还会有这样的题目:一个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将水倒入一个等底的圆锥形容器中,刚好倒满,已知圆柱的高是9cm,求圆锥的高。这需要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答案。创新拓展层作业则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圆柱或圆锥形状的容器,并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还可以给出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由圆柱和圆锥组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5、结合评价反馈分层设计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结合评价反馈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精准化实施提供支撑。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信息。教师将评价反馈与作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动态调整作业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评价中表现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巩固性作业强化知识理解及掌握;表现中等的学生,设计拓展性作业深化知识运用以及思维提升;表现优秀的学生,设计创新性作业激发潜能。运用这种方式,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作业难度中进步,避免无效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增强学习的信心。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百分数”这一章节为例,结合评价反馈分层设计作业能发挥显著作用。在学习“百分数”后进行小测验,教师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巩固性作业,给出一些简单的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题目,像把 0.25 化成百分数,把转化成百分数等,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转化方法。教师还会安排一些基础的百分数应用题:“某班有 50 人,今天出勤 48 人,求出勤率”,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设计拓展性作业:“商场进行促销活动,一件衣服原价200元,先打九折,在此基础上再打八五折,现在这件衣服多少钱?”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分析折扣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步骤的计算,深化对百分数在商业活动中应用的理解。

结束语:“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能够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以及实践路径。教师以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知识难度、思维层次以及评价反馈为依据进行分层设计,让作业不再是单一的任务布置,而是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工具,这种设计模式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帮助学生在适合自身水平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分层作业设计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依据,让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化。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分层作业设计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世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2):38-41.

[2]林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52):52-55.

[3]黄芬,李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表达[J].江苏教育,2024,(45):90-91.

[4]董中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质与精”作业设计实践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2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