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吕娟

兵团二中第十二师校区 新疆830023

引言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基于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但教材里的牛顿定律、电磁感应等抽象概念,因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成为认知障碍。传统课堂重公式推导,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活化教学策略重构知识生成场景,把物理规律还原到生活实践中,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活认知图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巧妙运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已有的认知图式,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在《重力》教学中,传统以苹果落地现象导入的方式,虽经典但缺乏学生深度参与体验,难以让他们真正感同身受并形成深刻共鸣。为此,可精心改造为建筑测量情境。教师于课堂之上,现场展示水平尺与线坠测量教室墙壁垂直度的实际操作过程。学生们目光聚焦,好奇地观察着这一熟悉却又未深入思考的场景。随后,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如何判断墙壁是否垂直?”“线坠为何始终指向地心?”这两个问题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他们开始结合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建筑工人利用重力方向特性进行施工的典型案例。从建筑工人依靠线坠确定垂直方向,到依据重力方向搭建稳固建筑结构,学生们逐渐明白重力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这种情境设计巧妙地将抽象的重力方向转化为直观可观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规律—生活工具—实践应用”的清晰认知链条,为后续深入学习重力相关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在《摩擦力》教学中,创设汽车轮胎纹路设计情境同样成效显著。教师展示不同路况下轮胎纹路的差异图片或视频,学生们立刻被丰富多样的轮胎纹路所吸引。随后组织讨论“光滑路面为何需要深纹路轮胎”“雨天刹车距离变长的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逐渐触及摩擦力的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分析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转换机制,学生们对摩擦力分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化到本质层面。这种情境设计成功将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转化为真实问题解决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实验器材生活化改造,重构认知载体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器材进行生活化改造,能够打破专业器材带来的距离感,为学生重构更亲切、更具启发性的认知载体,助力他们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电路及其应用》教学中,传统实验依赖专业电学器材,如灵敏电流计、标准电池等。这些器材虽能精准呈现实验数据,但对学生而言,其复杂的构造和抽象的工作原理,使得他们难以理解电流形成的微观机制。为此,可将实验改造为水果电池实验。教师准备新鲜的柠檬、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引导学生用这些生活物品构建简易电路。当连接好电路,小灯泡亮起的那一刻,学生们眼中满是惊喜与好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果汁中离子导电的原理,让他们明白柠檬中的酸性物质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闭合回路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使小灯泡发光。这一过程将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巧妙延伸至生活物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的专业器材中,而是无处不在,深刻领悟“处处有物理”的科学真谛,有效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探索欲望。

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侧重于运动过程的展示。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精神,可设计钢针扎气球实验。教师将吹胀的气球固定,然后引导学生将钢针缓慢插入气球顶部,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气球并未破裂。通过分析,他们了解到气球顶部橡胶分子排列紧密、抗拉强度大,能够承受钢针的插入而不破裂。当钢针继续刺穿气球,橡胶的弹性使针孔迅速闭合,这一现象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这种实验改造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中主动构建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质疑精神。

三、实际问题探究,深化知识迁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探究,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迁移至现实场景,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里,设计电梯超重失重体验活动别具意义。让学生携带弹簧秤乘坐电梯,记录电梯静止、匀速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等不同运动状态下弹簧秤的示数变化。在电梯突然启动加速上升时,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身体变重,此时弹簧秤示数增大。通过分析可知,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上,支持力大于重力,进而建立起 F=ma 的动态认知模型。这一活动把教材中“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拓展为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在非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紧密相关。身体对超重失重的直观感受,比单纯的公式推导更具认知穿透力,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从抽象理论升华为具体体验。

在《能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组织家庭节能方案调研活动成效显著。要求学生记录家中各类电器使用时间、功率,计算日耗电量,并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学生通过分析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能量的效率,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实际意义。有学生提出将白炽灯更换为 LED 灯,经计算年节电量可观,还能减少碳减排量。这一探究活动将教材中的“科学漫步”栏目转化为社会调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培养能源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重构知识生成场景,将物理规律还原于生活实践,实现了从" 抽象符号" 到" 具象认知" 的转化。教材中丰富的实验栏目与生活案例,为实施该策略提供了优质载体。当教师将建筑测量工具、水果电池、电梯运动等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时,物理知识便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钥匙。这种教学转型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更培养了 "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构模型—应用验证" 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玉仿 . 生活化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2024(8):240-242.

[2] 张俊杰.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2022.

[3] 郑丹 .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 2023(24):89-91.